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超市收到假币的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机关处理,而假币会被没收,加盖“假币”字样的戳记,并登记造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
第三十二条 中国人民银行、公安机关发现伪造、变造的人民币,应当予以没收,加盖“假币”字样的戳记,并登记造册;持有人对公安机关没收的人民币的真伪有异议的,可以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鉴定。
公安机关应当将没收的伪造、变造的人民币解缴当地中国人民银行。
所谓持有、使用假币罪,是指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或者使用数额较大的行为。本罪是个选择性罪名。
顾名思义,持有、使用假币罪的行为表现方式有两种:第一、持有假币。从现象上看,持有是一种状态。而从刑事诉讼活动的意义上看,已持有假币罪的事实,是根据现有证据不能认定持有假币者是为了进行其他假币犯罪而拥有、占有假币的一种状态。如果有证据证明其持有的假币已经构成其他假币犯罪的,应以其他假币罪定罪处罚。行为人所持有的加你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三种:一是通过其他犯罪行为而获的并持有;二是因其他货币犯罪而持有;三是通过其他合法途径获得。对于第一、二种来源的的货币,可以认定其他犯罪,不在认定持有假币罪。对于第三种来源的货币,或者无法证明来源和去向的假币,则认定为持有假币罪。第二,使用假币。使用,就是将持伪造的货币投入流通的行为。进入流通,可以适用于购买商品,也可以是存入金融机构,或者用伪造的境外货币兑换人民币,还包括用假币清偿债务、误收假币后为了避免损失而用于消费等行为。从时间中遇到的个别案例看,对于什么是使用(行使)假币,即什么是进入流通,可能会发生争议。
应当说,认定持有、使用假币罪最为困难的问题是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及行为人是否明知是假币。很多人不会轻易、如实的承认对其所持有、使用的假币明知是假币,这就需要分析判断。从通常的解释方法来讲,明知包括指导和应当知道。所谓知道,是指已有充分证据显示行为人确实已经知道,如他人曾经告知过,或者行为人承认已经知道假币的性质。所谓应当知道,是指根据行为人的阅历、知识、工作经验、假币的流量、获得假币的渠道以及隐匿假币的场所和方法等因素判断,行为人在具体案件中不可能不知道其所持有的是假币。
《行政处罚法》中关于没收违法所得的法律依据,介绍了行政处罚的种类以及没收非法财物的处理方式。没收的非法财物除销毁外,需按国家规定公开拍卖或处理。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非法财物拍卖款项需全部上缴国库,任何机关或个人不得私分。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购买商品是否可退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这类人购买的商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要求退货的,尤其是当购买的商品超出其智力和年龄相适应的范围时,其监护人可以提出退货要求。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以及狭义的无权代理的相关知识
轻微伤案件的追诉期限问题。根据治安案件的相关法律规定,轻微伤抓人的追诉期限为六个月,其他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则不再给予行政处罚。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通常为三十日,案情重大或复杂可延长。在追诉期限内,被侵害人向公安机关控告的案件应受理并调查。
利用人民币图案制造人民币的法律处罚。根据相关法律,这种行为构成伪造货币罪,并会受到刑事处罚。具体刑罚视情况而定。同时,持有假币罪的认定标准也进行了阐述,不同情形会有不同的判决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