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一般侵权 > 人身权侵权 > 社交软件上散播他人隐私如何处理

社交软件上散播他人隐私如何处理

时间:2024-05-31 浏览:2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78246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隐私是个人不愿向社会公开的内容,对于他人的隐私,我们应当尊重。那么,社交软件上散播他人隐私如何处理?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进行相应的解答,以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以下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社交软件上散播他人隐私的法律处理

一、依法惩处散播他人隐私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以下行为之一,可被处以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者,可被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1. 写恐吓信或以其他方式威胁他人人身安全;
  2. 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3.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治安管理处罚;
  4. 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打击报复;
  5.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其他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信息;
  6. 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七条的规定,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以书面或口头形式侮辱或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二、不属于侵害公民名誉权行为的情形

在审判实践中,有些行为虽然会对公民的名誉产生影响,但根据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不被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1. 正当的评论
  2. 为了社会公共利益,对可以受到公众评价的事情进行正当的评论,涉及对特定人言行的批评不构成名誉侵权。这是基于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在发扬民主的过程中,为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正当评论是被允许的,可以涉及对特定人言行的批评或评论。例如,舆论工具对违法犯罪及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批评,对著作、创作、演讲和表演进行评价,选民对被选举人发表意见,公众对领导的评价,公民检举、控告他人的违法乱纪行为等。然而,这种评论必须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而发表的意见,其正确性不应作为认定侵权的依据。即使某人的评论对他人有所贬抑且不完全正确,也不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但如果行为人出于报复或不可告人的目的,借机对他人进行恶意中伤和诽谤,则属于不当评论,是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违法行为。

  3. 法定范围内的职务行为
  4. 国家机关或其工作人员在法定范围内的行为,即使影响到特定人的名誉,也不构成名誉侵权。这种情况还包括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所属工作人员的法定职务行为。进行这种职务行为是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因此是合法的。然而,这种职务行为必须限于法律规定的范围,并且必须是善意的。具体来说,行为的主体必须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性质必须是法律规定或许可的职务行为,行为的目的必须是善意的。只有符合这几个条件,才能被认定为法定范围内的职务行为。如果行为超出法定范围,影响特定人的名誉或在职权范围内恶意中伤、诽谤他人,则构成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例如,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代表大会的发言中,如果涉及贬低特定人评价的,不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但是,如果其发言的某些内容属于恶意中伤、诽谤他人,或者把会内涉及贬低特定人名誉的言论向会外散布,或者在会议之外发表贬低他人名誉的言论,则应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5. 特定利害关系人之间的行为
  6. 在社会群体中,有些民事主体之间,如合伙人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特殊的利益关系,法律不禁止他们基于这种特殊关系相互传述或评价他人。即使传述或评价对他人有所贬抑或传述的内容足以损害他人的名誉,也不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例如,合伙成员之间可以说明与其进行民事活动的对方当事人的财产及信用状况,夫妻之间的谈话,父母向子女传述关于子女恋人的传言等。这种传述必须限于利害关系人之间进行,不能扩大。否则,造成对他人名誉的损害,则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7. 受害人事先同意的行为
  8. 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公民有权处理自己的民事权利。因此,如果受害人事先同意公开其隐私,导致名誉受损,受害人无权请求名誉权的保护。然而,受害人的同意必须是真实意思的表示,不能是受胁迫或欺诈的结果。这种同意必须是明示的,而不能是默示的。此外,行为人的行为不得超出对方事先同意的范围。否则,行为就具有违法性,造成名誉损害的,构成名誉侵权。

相关标签: 不要钱的黄色软件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医生透露病人隐私是否构成违法行为?——《民法典》对隐私权的保护

    医生透露病人隐私是否构成违法行为以及侵犯隐私权的范畴。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医生透露病人隐私将承担侵权责任。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包括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如非法跟踪、安装窃听设备等。文章强调应积极维护自身隐私权,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

  • 我国偷拍行为侵犯的权利

    偷拍行为侵犯的权利,包括隐私权与肖像权。隐私权涉及个人信息的保护,未经许可公开个人信息属违法行为。肖像权则指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使用他人肖像进行营利活动。偷拍行为往往同时侵犯这两种权利,导致侵权者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内容,详细列举了包括个人信息、住宅、性生活、财产状况、通信和个人文件、社会关系和档案材料等方面的隐私权保护。同时,依据《侵权责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侵犯隐私权需要承担侵权责任,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相应责任。

  • 出售个人信息刑事案件的法律规定

    关于出售个人信息刑事案件的法律规定。详细阐述了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情节严重标准,包括不同类别信息的数量标准和违法所得金额的要求。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将受到相应处罚,单位犯罪也将受到处罚。

  • 名誉侵权的法律后果
  • 网上泄漏他人隐私的法律责任
  • 手机号是否构成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