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一般侵权 > 民事侵权精神赔偿 > 如何看待精神抚慰金

如何看待精神抚慰金

时间:2024-09-06 浏览:2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78553
案情

陈某醉驾致人死亡案件中的赔偿问题

背景

2009年,陈某因醉驾导致李某死亡。陈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向李某的父母、妻子和儿子支付了民事赔偿款45万元。相关刑事判决确认陈某积极赔偿,并将此作为从轻处罚的理由之一。李某的妻子等签字确认不再要求赔偿。2011年,陈某因病申请保外就医,但担心刺激李某的亲属,多次托人向李某的父母说情,请求谅解。经多人说情,李某的父母在情感上原谅了陈某。为表示感激,陈某委托代理人与李某的父母签订了一份协议书,自愿支付精神抚慰金50万元,并将至李某坟前忏悔谢罪。之后,陈某代理人也与李某的妻子签订了类似协议,并支付了25万元。

争议

2012年,李某的妻子及儿子以李某的父母为被告提起诉讼,认为陈某再次支付的50万元是对精神损失的再次赔偿,作为李某的第一法定顺序继承人,他们应分得其中的25万元。

问题分析

本案主要涉及两个问题:第一,陈某再次支付的50万元的性质是对精神损害的“再次赔偿”还是合同赠与;第二,案涉50万元应归谁所有。

精神抚慰金的性质

根据民法理论,民事债务的发生原因主要有合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和侵权行为等。合同债属于意定之债,侵权债属于法定之债,二者有根本区别。精神抚慰金是侵权债的重要赔偿项目,应适用侵权法的有关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赔偿的内容包括精神抚慰金,赔偿权利人的范围包括被扶养人和死者的近亲属。在赔偿权利人有多人时,包括精神抚慰金在内的赔偿款应在赔偿权利人间进行分配。

案涉50万元的归属问题

案涉50万元的性质将决定其权利归属的确定依据。如果是对精神损害的“再次赔偿”,则应适用侵权法的规定确定其权属;如果是合同赠与,则应适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根据案件事实,陈某已积极履行完侵权之债,李某的近亲属也确认不再要求赔偿。因此,李某的父母、妻子及儿子等近亲属无权再向陈某主张包括精神抚慰金在内的任何赔偿。

案涉50万元的性质

因病办理保外就医的陈某,为表达悔罪之意,进一步安抚李某的父母,与他们签订了一份协议书,以“精神抚慰金”的名义无偿支付50万元。然而,案涉50万元不属于侵权责任赔偿中的“精神抚慰金”,而是合同赠与。陈某之所以将其称为“精神抚慰金”,是因为他的动机是抚慰李某的父母,寻求进一步的谅解。

权利归属问题

根据合同法,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一旦赠与人与受赠人意思表示一致,赠与合同即告成立。在本案中,陈某与李某的父母签署的协议书明确将受赠人确定为李某的父母,因此案涉50万元应归他们所有,其他人无权要求分配。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环境侵权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可行性

    环境侵害中的精神损害问题,包括其定义、赔偿方式和确定赔偿的因素。文章指出精神损害包括愤怒、恐惧等情绪,赔偿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等。确定赔偿时,应综合考虑侵害人及受害人的各种因素。尽管我国在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的法律法规较少,但随着法治建设

  • 侮辱罪是否能提精神损害赔偿

    侮辱罪中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根据相关规定,被侮辱罪的被害人可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等因素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当侵权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时,法院可判决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数额的确定涉及多个因素,如侵权人的过错程度、行为方式、造

  • 行政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行政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当行政机关等侵犯受害人的人身权并造成严重后果时,受害人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赔偿义务机关需采取措施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并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 离婚损害赔偿与夫妻间侵权损害赔偿

    离婚损害赔偿和夫妻侵权损害赔偿在我国婚姻法中有所区别。离婚损害赔偿是指因夫妻一方的严重过错行为导致离婚,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夫妻侵权损害赔偿是指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因过错侵害对方的人身、财产权利而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由于离婚损害赔偿的

  • 诽谤他人的赔偿标准
  • 解析职业病赔偿流程指南
  • 国家精神损害赔偿的方式与标准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