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社会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会发生,有的商家为了赚取利润选择对商品虚假宣传,这是属于违法的,那么,虚假宣传导致住院如何赔偿呢?下面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解释一下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于大家有帮助。
虚假宣传导致住院如何赔偿
一、依法赔偿消费者人身伤害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如果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导致消费者或其他受害人身体受伤,应当承担以下费用:- 医疗费用、治疗期间的护理费用、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 残疾者生活自助具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扶养的人所需的生活费用;- 如果构成犯罪,还应追究刑事责任。
二、依法赔偿消费者死亡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如果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导致消费者或其他受害人死亡,应当承担以下费用:- 丧葬费用、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需的生活费用;- 如果构成犯罪,还应追究刑事责任。
三、侵害消费者人格尊严的赔偿
如果经营者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侵害了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或侵犯了消费者的人身自由,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停止侵害行为;- 恢复受害者的名誉,消除影响;- 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四、依法赔偿消费者财产损失
如果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导致消费者财产损失,应当按照以下方式承担民事责任:- 根据消费者的要求,进行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 如果消费者与经营者有其他约定,按照约定履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 如果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存在欺诈行为,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金额,增加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如果增加赔偿金额不足五百元,应当支付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按照其规定执行。
欺诈消费者的行为的认定
消费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过程中,采用虚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导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国家工商总局《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构成消费欺诈。
一、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时采用的手段
根据《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的规定,下列行为之一的经营者可以被认定为欺诈行为:- 在销售的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 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商品;- 故意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 骗取消费者的价款或费用,不提供或不按约定提供商品或服务;- 不以真实名称和标记提供商品或服务;- 以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或服务;- 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现场说明和演示;- 采用虚构交易、虚标成交量、虚假评论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销售诱导;- 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或服务;- 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体验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或服务;- 谎称正品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 夸大或隐瞒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质量、性能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信息误导消费者;- 以其他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方式误导消费者。
二、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
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应以一般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识别能力为准。如果该行为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即构成欺诈。如果该行为不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个别消费者应证明自己确实发生误解以主张欺诈行为的成立。经营者实施欺诈行为,一般都会造成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损害,但认定消费欺诈行为并不要求消费者有实际的损失或损害发生,只要经营者的行为足以误导消费者就可以被认定为欺诈。
三、经营者是否具有实施欺诈行为的主观故意
虽然法律、法规并未明确规定构成欺诈行为必须具有主观故意,但从文义上理解,欺诈就是掩盖事实真相误导消费者,“欺诈”二字本身已经揭示经营者具有主观故意。所以,在以下六种情形下,经营者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故意,就属于欺诈:- 销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 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 销售伪造产地、伪造或冒用他人的厂名或厂址、篡改生产日期的商品;- 销售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商品;- 销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 销售伪造或冒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