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消费者因虚假广告受骗可以寻求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条的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或误导消费者。广告主应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如果广告主发布虚假广告,欺骗或误导消费者,导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损,广告主应承担民事责任。此外,如果广告经营者或广告发布者无法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消费者可以要求广告经营者或广告发布者先行赔偿。
对于虚假广告涉及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服务,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和广告代言人应与广告主一起承担连带责任。对于其他商品或服务的虚假广告,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和广告代言人明知或应知广告虚假仍然设计、制作、代理、发布或推荐、证明的,也应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
虚假广告是指广告内容虚假或容易引人误解。一方面,它指的是商品宣传的内容与实际质量不符;另一方面,它指的是可能使受宣传影响的人对商品的真实情况产生错误联想,从而影响其购买决策的商品宣传。这类广告往往夸大失实,语意模糊,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虚假广告行为在法律上表现为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主动是指故意发布虚假广告;被动是指广告发布者有义务说明或警告,但未履行该义务。
对于虚假广告的认定,一般应从两个方面考虑:
如果利用广告捏造事实,进行欺诈宣传,或广告所宣传的产品和服务的主要内容与事实不符,都应被认定为虚假广告。
虚假广告受骗的赔偿责任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消费者因虚假广告受到欺骗可以向广告主寻求赔偿。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和广告代言人在特定情况下也应承担连带责任。虚假广告行为的认定涉及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宣传的产品与服务的真实性。如果广告捏造事实或宣传内容与
虚假广告的法律处罚及其相关法律规定。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刑法》的规定,虚假广告行为将面临停止宣传、消除不良影响、罚款或刑罚等处罚。虚假广告罪的特征包括侵犯广告经营管理制度、违反广告管理法规进行虚假宣传、特殊主体构成及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
童某是一名漂亮的24岁幼儿园教师,也是一级优秀教师。2009年8月,她被一家生产儿童食品的厂家找到,要求她代言他们的产品。经过多方调查和试吃,童某同意代言该厂家的食品广告。然而,代言广告不到一个月,有10个孩子因食用该产品住院治疗,经卫生部门检验,该
商家发布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的,那么应该赔偿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服务的一倍费用。广告经营者、发布者设计、制作、发布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当与提供该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