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只有在犯罪之后的五年内再次犯罪,才能构成累犯。如果超过五年,则不再被视为累犯。
累犯分为一般累犯和特殊累犯两种。
一般累犯指的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之后的五年内再次犯罪,且该犯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特殊累犯指的是因为犯特定罪行而受过刑罚处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之后,再次犯同一特定罪行的情况。
特定罪行包括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以及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
根据《刑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以及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之后,再次犯上述任一类罪行,都将被视为累犯。
累犯不得适用缓刑和假释,但并未规定累犯不能减刑。因此,即使是累犯,只要满足《刑法》第七十八条规定的条件,仍然可以减刑。
根据规定,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以下期限:
(一) 判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二) 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三年;
(三) 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五十条第二款规定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五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年。
在减刑程序方面,应根据《刑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执行机关应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确有悔改或立功事实的犯罪分子,裁定予以减刑。未经上述法定程序,不得减刑。
无期徒刑的执行和改造过程。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需在监狱等机构执行刑罚,并参加劳动、接受教育改造。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分子可获得减刑或假释,但累犯和因暴力犯罪被判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适用这一规定。
假释制度的相关内容。假释是一种刑罚执行制度,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假释必须附加条件,且累犯和因暴力犯罪被判刑的犯罪分子不得享受假释。适用假释的刑期条件和实质条件包括执行一定时间的刑罚、表现悔改态度等。假释考验期限根据刑期不同而有所
无期徒刑假释的相关条件和限制。法律依据上,犯罪分子需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的刑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并表现悔改态度等才能申请假释,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不受执行刑期限制。假释条件包括实际执行时间、监规遵守情况、悔改态度和是否再犯罪等。累犯及严重暴力犯罪不
涉黑判刑是否可缓刑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涉及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分子一般不适用缓刑。犯罪性质严重、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等情况下不适用缓刑。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若在考验期内发现应撤销缓刑的情况,将撤销缓刑并执行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