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缓刑期间不会收监。
根据刑法第七十五条的规定,缓刑犯违反以下规定之一,缓刑可以被撤销:
根据刑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进行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如果没有刑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后,原判的刑罚将不再执行,并公开宣告。
根据刑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未判决的罪行,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行或新发现的罪行作出判决,并根据刑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缓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缓刑的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特点决定了缓刑只适用于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罪行较轻,社会危害性较小。相反,被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罪行较重,社会危害性较大,不适用缓刑制度。而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罪行性质相对较轻,法院认为适用管制刑罚进行处罚,故将管制刑列为不适用缓刑制度的独立刑种。需要注意的是,“3年以下有期徒刑”是指判决确定的刑期,而不是指法定刑。即使犯罪分子所犯罪行的法定刑是中期或长期有期徒刑,但如果具备减轻处罚的情节,判决确定的刑期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也可以适用缓刑。
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不会再危害社会是适用缓刑的根本条件。这意味着有些犯罪分子虽然被判处拘役或短期有期徒刑,但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不能表明不予关押也不会再危害社会,因此不能宣告缓刑。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犯罪人尚未适用缓刑,因此确实不会再危害社会只能是审判人员的一种推测或预先判断。这种推测或判断的依据,依法只能是犯罪情节较轻、犯罪人悔罪表现较好。在这两个因素中,犯罪情节较轻主要表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较小,需要综合考虑主观恶性和客观危害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判。犯罪人悔罪表现较好主要表明犯罪人再犯的可能性较小,需要根据犯罪人的罪后各种表现,并适当考虑犯罪人的一贯表现进行评判。
累犯屡教不改、主观恶性较深,有再犯之虞,适用缓刑难以防止其再犯新罪。因此,即使累犯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也不能适用缓刑。
我国缓刑的多次适用问题,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缓刑次数限制,是否能再次适用缓刑需视具体案件和犯罪嫌疑人态度而定。缓刑的适用条件包括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法院在宣告缓刑时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可在缓刑考验期内对犯罪分子的活动进行限制。
判决前认罪能否判处缓刑的问题。取决于是否符合缓刑条件,被告人自愿认罪并符合缓刑条件才有可能被判处缓刑。根据《刑法》规定,缓刑有一定考验期,附加刑仍需执行。诉讼过程中可委托刑事律师帮助争取缓刑。
分公司注册的问题。分公司无需注册资本金,其作为母公司的分支机构存在,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责任由母公司承担。同时,文章还探讨了缓刑期间是否可以注册公司的问题,缓刑期的人可以注册公司,但需遵守社区矫正规定,不得对矫正执行产生不良影响。
从犯量刑是否可以降两个档的问题,指出需要根据具体案件情况综合判断。文章还介绍了引用最高院量刑指导意见判案所需的时间及缓刑期间应注意的事项。在缓刑期间,需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有任何违法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