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定的对象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假释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被判处其他刑罚的犯罪分子不适用假释。
二、法定的实质条件
适用假释的实质条件包括犯罪分子认真遵守监视、接受教育改造,并表现出悔改态度和不再危害社会的特点。
犯罪分子的确有悔改表现,需要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方面情形:
犯罪分子在劳动改造期间一贯表现良好,确有悔改表现不会重新犯罪,或者是老弱病残并丧失作案能力的。
此外,根据司法解释,适用假释的实质条件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三、法定的刑罚执行时间条件
假释适用于已经执行一部分刑罚的犯罪分子。根据我国刑法和司法解释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需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需实际执行十年以上,才可以适用假释。对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罪犯,仍需实际执行10年以上,才能适用假释。对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适用假释,起始时间应从羁押之日起计算。
为了保证假释制度的灵活性,我国刑法还规定,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特殊情况包括:
四、不能适用假释的情况
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不得假释。
此外,假释的适用必须符合法定程序。根据刑法规定,犯罪人的假释需要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建议书,并经合议庭审理后裁定假释。
中国法律关于服刑期间是否允许结婚的规定。虽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民法原则,服刑期间结婚是允许的。然而,实际操作中,由于犯人失去人身自由,无法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登记,因此很难结婚。缓刑和假释的人员可以结婚。结婚需符合婚姻法规定的条件和流程,并注意相
假释人员在贷款方面面临的问题,以及假释的实质条件和关键要求。假释人员在申请贷款时可能因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和足够的抵押财产而遭遇困难。假释的关键条件是犯罪分子必须遵守监视、接受教育改造并确有悔改表现,以确保不会再次危害社会。对于未成年犯、罪行严重的罪犯及
建立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建立该制度有助于国家掌握犯罪信息,制定和调整刑事政策,维护社会秩序,并保障犯罪人员的合法权益。我国在这方面已有所进展,但仍需按照基本要求逐步推进,包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框架内工
中国法律对假释期限的限制。对于被判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假释考验期限为未执行完毕的刑期;对于被判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假释考验期限则依照特定规定。同时,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不受执行刑期的限制进行假释,如罪犯有重大发明创造、基本丧失活动能力、具备专门技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