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资诈骗罪的一种主要手段是通过编造“天上掉馅饼”、“一夜成富翁”的神话来承诺高额回报,以吸引群众投资。
犯罪分子通过编造虚假项目或订立陷阱合同,一步步将群众骗入泥潭,使其无法退出或追回投资。
犯罪分子通过使用眼花缭乱的新名词来混淆群众对投资理财的判断能力,使其在投资前失去清晰的认识。
犯罪分子通过装点门面、使用合法的外衣或名人效应来骗取群众的信任,使其相信投资项目的合法性和可靠性。
犯罪分子利用网络虚拟空间实施犯罪,以逃避打击和掩盖犯罪行为的痕迹。
犯罪分子利用精神、人身强制或亲情诱骗等手段,不断扩大受害群体,以获取更多的非法利益。
非法集资诈骗的数额并不是量刑的唯一依据。在具体科刑时,除了考虑集资诈骗的数额大小外,还需要考虑行为人的犯罪情节,例如是否一贯进行非法集资诈骗、是否为组成集资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以及给被集资人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给社会造成的影响等。同时,还要综合评价犯罪分子的一贯表现、罪后态度和退赃情况,以确定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并予以相应的量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96年12月16日《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个人集资诈骗20万元以上、单位集资诈骗50万元以上可认定为数额巨大;个人集资诈骗100万元以上、单位集资诈骗250万元以上可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
《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集资诈骗罪】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其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上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诈骗行为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最终导致财产损害。
合同诈骗罪的既遂与未遂的认定标准。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确认犯罪是否既遂以是否具备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为标准。合同诈骗罪也存在未遂形态,区分既遂与未遂的根本标志是行为人是否实际获得对方当事人财物。若行为人已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并造成被骗人错误认识,则为既遂
集资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刑罚以及认定要素。个人集资诈骗数额达到10万元以上即属追诉标准,单位集资诈骗数额达到10万元以上的也应当立案侦查。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犯罪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非法集资数额认定及刑罚方面,个人和单位不同数额区间有不同的定
投资协议纠纷与诈骗之间的关系。投资协议纠纷一般属于民事纠纷,但若涉及欺骗、欺诈投资者、非法占有投资者财物等行为则构成诈骗。当事人可通过和解、调解、仲裁或诉讼解决合同争议。诈骗罪的要件包括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使用欺诈手段骗取财物、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