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杀人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杀人行为。其行为方式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故意杀人罪是结果犯,只有在人被杀死后,才构成犯罪既遂。如果使用危险物质罪、放火、爆炸等危险方法杀人,只有在没有危及公共安全的情况下,才构成故意杀人罪。若是危及公共安全,则构成公共安全方面的罪。符合正当防卫行为条件的正当行为致他人死亡,不构成故意杀人罪。对尸体实施杀人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未遂,属于对象的认识错误和不能犯未遂。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只有发生了过失致人死亡的结果才构成本罪。
故意杀人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的,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动机不影响定罪。
过失致人死亡罪在主观方面是过失的,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故意杀人罪的主体为已满14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主体是已满16周岁的自然人。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刑罚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况,依照规定处罚。
故意杀人罪的刑罚为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者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过失致人死亡罪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罪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
犯本罪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属于情节严重的,应当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严重的情况包括:
犯本罪,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情况包括:
特殊共犯在过失犯罪中的定义、特点以及与共同犯罪的区别。针对过失犯罪中是否存在特殊共犯的问题,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过失犯罪中不存在特殊共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即使是过失犯罪,也可以存在特殊共犯的情况。解决此问题可考虑修改相关法律条文,并积累司法实践和判
交通肇事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别。交通肇事罪是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违反交通法规、重大交通事故、造成损失和刑事责任等。过失致人死亡罪则是行为人因疏忽大意剥夺他人生命权的犯罪行为。两者的区别在于交通肇事罪主要关注公共安全,而过失致人死亡罪
盗窃罪的追诉时效限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盗窃案件一旦立案侦查,不受追诉时效限制,但犯罪经过一定期限后将不再追诉。对于不同等级的刑罚,有不同的追诉期限。特定情况下,如逃避侦查或被害人提出控告并被相关机关立案,追诉期限将不受限制。
审理共同保证纠纷时法官应注意的问题。包括按份保证与连带保证的区别,共同保证人的连带责任,以及共同保证人的追偿权。审理中需查明保证人是否承担保证责任、主债务是否消灭及保证人是否存在过失。共同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后,可以向债务人和其它共同保证人追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