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罪名 > 侵犯财产罪 > 侵占私人房屋是否适用寻衅滋事罪

侵占私人房屋是否适用寻衅滋事罪

时间:2024-01-31 浏览:2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82802
在我国许多违法犯罪人员在犯罪之后,都会被公安机关以及相关司法机构抓捕然后按照法律上规定的罪名进行审判以及处罚, 同时由于法律规定不同罪行之间的量刑不同,所以被判处什么样的罪名极其重要,那么侵占私人房屋是否适用刑法寻衅滋事罪呢?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侵占私人房屋是否适用寻衅滋事罪

侵占私人房屋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应当适用刑法中的非法入侵住宅罪。根据第二百四十五条的规定,对于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行为,将会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刑罚。如果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并犯有上述罪行,将会受到更重的惩罚。

哪些行为构成寻衅滋事

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随意殴打他人是指出于不健康的动机,无故、无理地殴打相识或素不相识的人。在此情况下,如果殴打他人的手段残忍,或者多次随意殴打他人,或者导致被殴打人自杀等严重后果,都属于情节恶劣的行为。

2、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是指出于取乐、寻求精神刺激等不健康动机,无故无理地追赶、拦挡、侮辱、谩骂、恐吓他人,尤其是对妇女的追逐、拦截、辱骂。在此情况下,如果经常性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或者造成恶劣影响或激起民愤,或者导致其他严重后果,都属于情节恶劣的行为。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行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制猥亵或侮辱妇女,则构成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3、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是指以流氓手段,强行索要市场、商店的商品以及他人的财物,或者随心所欲损坏、毁灭、占用公私财物。在此情况下,如果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的公私财物数量大,或者造成恶劣影响,或者多次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造成公私财物受到严重损失,都属于情节严重的行为。

4、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是指出于取乐、寻求精神刺激等不健康动机,在公共场所无事生非,制造事端,扰乱公共场所秩序,导致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这里的严重混乱是指公共场所正常的秩序受到破坏,引起群众惊慌、逃离等严重混乱局面。对于判断行为是否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应以行为时的全部具体状态为根据。公共场所的性质、公共场所活动的重要程度、进入公共场所的人数、起哄闹事的时间、公共活动受影响的范围与程度等都是判断行为是否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重要依据。例如,行为人是在公共活动开始时起哄闹事还是在公共活动结束时起哄闹事,行为是导致公共场所的少数人不能从事正常活动还是导致公共场所的多数人不能或难以从事正常活动,对于判断结论会有重大影响。只要行为人有上述四种情形之一,就构成寻衅滋事罪。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寻衅滋事罪从犯的判决标准及处罚

    寻衅滋事罪的从犯的判决标准及处罚。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可根据情节轻重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寻衅滋事罪包括随意殴打他人、追逐拦截、强拿硬要等行为,根据情节轻重可处不同刑罚。主犯的认定和处罚也有明确规定,主犯处罚根据其犯罪行为的性质和情节判

  • 如何举报公司盗窃行为

    如何举报公司盗窃行为的相关步骤和法律规定。建议发现公司存在盗窃行为时,立即报警并向公安机关提供证据。文章还详细解释了盗窃罪的刑事处罚、量刑标准以及共同犯罪的处理方式,包括罚金规定和其他转化盗窃罪的情况。如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刑事辩护律师。

  • 以收养路费为由强要司机钱物构成什么犯罪

    以收养路费为由强要司机钱物的行为所构成的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这种行为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包括随意殴打他人、追逐拦截、强拿硬要财物以及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等情形。如果行为情节严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 侵占罪与盗窃罪诈骗罪之间的区别

    侵占罪、盗窃罪与诈骗罪之间的区别。三者中,盗窃罪和侵占罪都涉及非法占有,但时间点不同。侵占罪涉及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等三种财物,主体为一般自然人,主观上必须出于故意。诈骗罪则是基于受害人的受骗,不完全违背受害人的意思表示。在区分这三种罪行时,需关注其侵

  • 最高院关于侵占罪自诉案件的量刑标准
  • 入室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 套路贷刑事案件的处理方法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