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贿在多长时间退了不构成受贿罪
时间:2024-06-08 浏览:2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受贿在多长时间退了不构成受贿罪相关法律知识科普】现如今,随着利益链条的扩大,贪污腐败现象在政府机关等职能部门仍旧存在,行贿受贿现象也时有发生。同时,我国对于行贿受贿的认定也有相关条例进行了界定,比如当收受财物后上交或者及时退还的,可不算作受贿。然而,如何认定受贿及时退还呢?受贿在多长时间退了不构成受贿罪?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希望能为您解惑。
受贿退还行为的法律认定及处罚
及时退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九条规定,如果国家工作人员在收受请托人财物后能及时退还或上交,且没有掩饰犯罪的意图,那么这种行为不构成受贿罪。此类退还行为表明行为人并没有受贿的故意,客观上也表现为及时退还或上交,因此不构成犯罪。
被动退还
《意见》还提到了另一种退还情形,即为掩饰犯罪而退还或上交财物。这种情况下,即使国家工作人员因自身或与受贿有关联的人、事被查处而退还财物,也不会影响对其受贿罪的认定。除了以上列举的退还情形,实践中还存在一种情况,即行为人虽未及时退还或上交财物,但在收受财物后至案发前的期间内主动退还或上交。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在接受财物时存在受贿的故意,但经过一定时间段后,因主客观原因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自己主动退还或上交收受的财物。根据法理分析,行为人既具有受贿的故意,又具有受贿的行为,且犯罪过程已经完成,因此,应当构成受贿罪。后续的退还行为应当视为犯罪后的"退赃",可以作为处罚时的量刑情节,但不能改变已然犯罪的性质。对于这种"主动退还"情形,可以根据收受财物的时间长短、数额大小以及是否牟利等具体情况,选择适用不以犯罪论处,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从宽处罚的判断标准
在具体案件中,对从宽处罚的把握应当考虑以下三个因素:1. 退还时间:退还时间越接近"及时退还"情形,从宽处罚的幅度就越大;退还时间越接近"被动退还"情形,从宽处罚的幅度就越小。2. 是否谋取利益:如果行为人在"主动退还"时已为请托人谋取了利益,尤其是非法利益的,从宽处罚的幅度就越小;如果行为人没有或不愿为请托人谋取利益的,从宽处罚的幅度就越大。3. 收受财物数额:收受财物数额的大小也会影响从宽处罚的幅度。根据以上三个因素,结合行为人到案后的认罪态度等情况,可以确定从轻、减轻或免予刑事处罚的处理方式。对于案发前"主动退还"的行为,首先应当考虑从轻处罚;对于数额不大、且没有为他人牟利、退还时间早、犯罪情节轻微的情况,可免予刑事处罚。如果在法律规定的幅度内处罚仍然偏重,可以根据刑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判处低于法定刑的刑罚。以上是对受贿退还行为的法律认定及处罚的解答。对于受贿行为及时退还情况的认定,一方面可以降低行贿受贿案件的发生,给国家公职人员一个自我反省与改正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让国家公职人员以身作则,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贪污受贿死刑缓刑是否可减刑
贪污受贿犯罪中的死刑缓刑是否可以减刑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贪污受贿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判处死缓后可减为无期徒刑,但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犯罪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涉及公共财物,主要特征是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
-
诈骗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
诈骗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两者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但存在明显差异。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犯罪对象是本单位财物;而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犯罪对象是他人的财物。此外,两者的犯罪行为和法律规定也有所不同。
-
贪污受贿的数罪并罚原则
贪污受贿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贪污受贿犯罪侵犯了国家廉政建设制度,被列为专门章节,作为独立的类罪。构成要件包括侵害国家廉政制度的行为,情节严重,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主观方面为故意构成。对贪污受贿犯罪的打击是当前反腐
-
收受财物后退还或上交的法律规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收受财物后退还或上交的法律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如果工作人员能及时退还或上交财物,将不被视为受贿行为。同时,该政策强调宽严相济的刑事处理原则,准确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对于自首、立功等情节明显的犯罪分子,依法从轻
-
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的刑事责任
-
绑架罪的构成要件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包括误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