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强化对被执行人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拘传
在执行工作中,一些单位或组织表面上没有可执行的财产,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常常以躲避执行人员为手段,其他人也借口不了解情况,不配合调查,导致法院无法执行。对此,拘传是一种有效的强制手段。通过拘传,可以让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亲身感受法律的强制措施,并通过多次适用此措施,威慑其嚣张气焰,震慑其蔑视法律的心态。通过降低其形象,使其无所遁形,从而取得良好的执行效果。2. 多用拘传,慎用拘留
由于拘传的效果要好于拘留,因此在执行中,应遵循一个原则,即不轻易适用拘留,只有在反复适用拘传无效的情况下,才能考虑适用拘留。3. 充分发挥拘传的作用
在拘传时,可以邀请新闻媒体参与,将被执行人藐视法庭、拒不履行判决裁定的行为曝光,增强拘传的效果。在将被执行人拘传到庭后,应要求其如实陈述财产情况和履行能力,并制定履行计划。通过开庭,申请人可以对被执行人进行询问,如果申请人能够提供被执行人拥有财产的线索,可以让被执行人提供证据。如果被执行人不予质证,或其反驳不能成立,可以根据证据规则认定被执行人有财产但不履行,从而依法追究被执行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合理地运用拘传和拘留这两种强制措施,可以更好地推进民事案件的执行工作,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传唤证是否必须当面送达,以及传讯、传唤和拘传的区别。传唤不具有强制性,不属于强制措施,目的是使诉讼程序按计划进行,弄清案情。传唤须用传票,载明相关信息并依法送达。拘传具有强制性,适用于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及现行犯。传讯与传唤在司法实践中基本通用,但二者
关于缺席审理的处理方式。当当事人接到法院传票后选择不出庭参加案件审理,法院可采取缺席判决或撤诉措施,并由当事人承担相应后果。具体法律规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第一百四十三条、一百四十四条和一百四十五条规定。
拘传时间的限制以及适用条件。拘传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计时始于犯罪嫌疑人到案时刻。拘传的对象需要是自然人等并被传唤两次,无抗拒的特殊情况不能适用拘传措施。当被执行人不出庭且经过批评教育后仍不主动到庭时,可采取强制措施拘传到庭。
关于一审未分割财产再次起诉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起诉需满足一定条件。对于判决不准离婚的案件,若没有新情况或新理由,六个月内再起诉法院不受理。但是,如果一审判决离婚,当事人可随时起诉分割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