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受理阶段 > 立案侦查 > 云南省认定侵犯财产犯罪数额规定

云南省认定侵犯财产犯罪数额规定

时间:2020-07-21 浏览:1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85265
对于侵犯财产的数额认定问题是比较热点的问题,也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云南省关于犯罪财产的认定出台了新的规定,那么依照这些规定,侵犯财产是如何认定的呢?接下来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云南省认定侵犯财产犯罪数额”的内容,希望接下来的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一、云南省认定侵犯财产犯罪数额规定

为了正确适用刑法有关侵犯财产犯罪的部分条款,避免刑事司法活动中的主管随意性,维护法律的统一和尊严,保障刑事司法的公正与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结合本省司法实践,对正确认定诈骗罪等九种侵犯财产犯罪案件的数额与情节作如下规定:

(一)诈骗罪(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1、诈骗公私财物2000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为“数额巨大”;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为“数额特别巨大”。

2诈骗公私财物2万元以上,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有其他严重情节”:

(1)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或共同诈骗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

(2)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

(3)诈骗单位、个人的生产资料或其他款物,严重影响生产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4)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救济、移民款物的;

(5)挥霍诈骗款物,致使诈骗款物无法归还的;

(6)使用诈骗款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7)诈骗行为人系累犯的;

(8)诈骗老、弱、病、残、下岗人员、妇女、未成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或者其他经济特别困难、处于危难境况的人,或者导致被害人伤害、死亡、精神失常和其他严重后果的;

诈骗公私财物10万元以上,并具有上述九种情形之一的,应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二)抢夺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

1、抢夺公私财物5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抢夺公私财物5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抢夺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达不到500元,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1)多次抢夺的;

(2)抢夺老、弱、病、残、下岗人员、妇女、未成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

(3)因抢夺造成被害人伤害、死亡、精神失常或其他严重后果的。

2、抢夺公私财物,数额接近“巨大”“特别巨大”标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分别认定为具有“其他严重情节”和“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1)多次抢夺的;

(2)在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市场、商场、公园、影剧院、娱乐场所、运动场、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以及在公共汽车、火车、船只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和交通要道,公然实施抢夺,造成一定范围的社会公众恐慌或者产生不安全感的;

(3)抢夺旅游者或在风景旅游名胜区和旅游度假村实施抢夺,影响极坏,有损于云南旅游形象的;

(4)抢夺老、弱、病、残、妇女、未成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

(5)因抢夺造成被害人伤害或其他严重后果的。

(三)聚众哄抢罪(刑法第二百六十八条)

(1)聚众哄抢公私财物1500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聚众哄抢公私财物15000元以上的,为“数额巨大”。

(2)聚众哄抢公私财物接近“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的数额标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分别认定为有“其他严重情节”和“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① 聚众哄抢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物资的;

② 聚众哄抢老、弱、病、残、下岗人员、妇女、未成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

③ 聚众哄抢造成被害人伤害、死亡、精神失常或其他严重后果的;

④ 横行乡里、欺行霸市的流氓恶势力故意组织进行哄抢的。

(四)侵占罪(刑法第二百七十条)

1、非法侵占他人财物8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非法侵占他人财物8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2、非法侵占他人财物5万元以上,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1)非法处置他人的财物,致使被害人的财物无法追回或者无法恢复原状的;(2)非法侵占他人财物,造成被害人生产或生活困难、伤害、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五)职务侵占罪(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1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1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及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的,依照适用贪污罪的数额标准定罪量刑,不适用本规定的数额标准。

(六)挪用资金罪(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

1、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的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使用,数额在2万元以上的,为挪用资金“数额较大”。

2、前款人员挪用资金进行营利活动或者非法活动的,以挪用资金1万元为追究刑事责任的数额起点。

3、前款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的资金归个人使用,数额在15万元以上的,为挪用资金“数额巨大”。

4、挪用资金数额较大不退还,是指挪用资金数额较大,因客观原因在一审宣判前不能退还。

5、前款人员挪用资金后携款潜逃或者隐匿财产逃避追缴的,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罚。

6、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挪用资金行为的,按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以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

(七)敲诈勒索罪(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

1、敲诈勒索公私财物2000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敲诈勒索公私财物2万元以上的,为“数额巨大”。

2、敲诈勒索公私财物1万元以上,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有其他严重情节”:

①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多人或多次,影响极坏,使群众丧失安全感的;

② 敲诈勒索老、弱、病、残、下岗人员、妇女、未成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

③ 敲诈勒索造成被害人精神极度紧张或者精神失常的;

④ 动用和依靠黑恶势力进行敲诈勒索的;

⑤ 其他手段凶残、后果严重的敲诈勒索行为。

(八)故意毁坏财物罪(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

1、故意毁坏公私财物价值4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故意毁坏公私财物价值4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2、故意毁坏公私财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根据其程度不同,分别认定为“有其他严重情节”和“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① 故意毁坏他人的生产、生活物资,造成被害人生产停滞、生活困难的;

② 故意毁坏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物资,严重妨害或影响有关工作的;

③ 行为人公然蔑视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明显带有黑恶势力性质的;

(九)抢劫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

抢劫罪以1万元为“数额巨大”的起点。

抢劫罪的 其他情节,依照刑法和司法解释的规定认定。

二、我国侵犯财产数额认定

侵犯财产犯罪数额认定标准如下:1、盗窃罪,数额较大为一千元以上;数额巨大为一万元以上;数额特别巨大为六万元以上。 2、诈骗罪,数额较大为三千元以上;数额巨大为五万元以上;数额特别巨大为二十万元以上。 3、抢夺罪,数额较大为一千元以上;数额巨大为一万元以上;数额特别巨大为六万元以上。 4、聚众哄抢罪,数额较大为二千元以上;数额巨大为二万元以上。 5、侵占罪,数额较大为一万元以上;数额巨大为十万元以上。 6、敲诈勒索罪,数额较大为二千元以上;数额巨大为二万元以上。 7、故意毁坏财物罪,数额较大为五千元以上;数额巨大为五万元以上。 8、抢劫罪,数额巨大为一万元以上。 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刑事诉讼的目的与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

    刑事诉讼的目的与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关系。刑事诉讼旨在惩罚犯罪、保障人权,实现司法公正。我国需完善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的诉讼权利,包括赋予沉默权和律师辩护权利等,并加强监督、完善权力制约机制,防止公权力滥用,确保司法公正和人权保障。当前,我国犯罪嫌疑

  • 刑事犯罪嫌疑人讯问的次数限制问题

    刑事犯罪嫌疑人讯问的次数限制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没有次数限制,但每次讯问时间有限制,连续讯问不得超过12小时。对于复杂案件,最长讯问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且不得连续传唤讯问。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关于被抓的嫌疑人被发现无罪后的处理方

  • 刑事诉讼法中关于犯罪嫌疑人侦查期间拘押期限的规定

    刑事诉讼法中关于犯罪嫌疑人侦查期间拘押期限的规定。侦查期限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延长,包括一般、复杂和特殊情况的案件。在计算侦查期限时,需要考虑法定节假日、路途时间和邮寄等因素。同时,存在重新计算和不计入侦查期限的特殊情况。符合规定的选项包括公安机关在

  • 刑事立案监督的意义是什么

    刑事立案监督的意义在于加强和完善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的立案监督职能,从而打击和惩罚犯罪,防止罪犯逃避法律制裁,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如果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不

  • 刑事诉讼法补充立案的内容是什么
  • 危险驾驶罪辩护词的撰写要点
  • 挪用公款立案标准解析
受理阶段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