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人询问是指侦查人员根据法定程序对证人进行调查询问,以口头方式了解案件情况的一种活动。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询问证人的地点、方式、程序以及讯问证人笔录作了明确规定,但对询问证人的时间并未做出具体规定,导致法律规定不完善。
在公安、检察机关进行调查取证时,询问证人所得到的证人证言可能不符合侦查人员的要求,因此侦查人员会反复询问证人,并不允许证人离开询问地点。特别是在公安、检察机关中,与外界隔离的情况下,证人可能长时间无法自由,尤其是对于污点证人和涉及案件重要情节的证人,可能被询问数天甚至十几天而无法回家,从而严重侵犯了证人的人身权利。刑事诉讼法对询问证人的最长时间没有明确规定,无法保障证人的人身权利,这与刑事立法精神相违背。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92条规定,对于犯罪嫌疑人的传唤和拘传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不得以连续传唤和拘传的方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然而,对于询问证人的持续时间并没有具体限制,《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也没有对询问证人的时间做出规定。刑事诉讼法第6条规定,所有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存在特权。这是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也是宪法中“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体现。显而易见,询问证人的时间也应该有限制。
侦查是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阶段,证人证言是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的重要证据。重视证据,不轻信口供是刑事诉讼的原则之一。由于询问证人的时间没有明确规定,侦查人员可能会长时间反复询问证人,使得证人与外界隔离,给证人的身体和精神造成极大压力,容易引起证人对法律和侦查机关的抵触情绪。这可能导致证人为了解脱困境,不顾事实和法律的真相,出具虚假证词。
侦查机关调取证据、询问证人是法律赋予的职责,然而,由于询问证人的时间没有明确规定,侦查人员可以长时间地询问,询问时间长短由侦查人员自行决定,如果询问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侦查人员可能不让证人回家,导致证人长时间得不到休息,精神受到折磨,甚至可能变相拘禁证人,甚至采取引证、诱证、逼证等手段。
综上所述,为了完善刑事诉讼法并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应明确刑事诉讼法第97条,规定询问证人的最长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并可根据需要通知证人12小时后再进行询问。
侦查人员询问证人时,可以前往证人所在的单位或住处进行询问,但必须出示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的证明文件。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通知证人前往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提供证言。侦查人员询问证人时,不得指定其他地点进行询问。选择询问证人的地点时,应考虑从有利于获取证言和保证证人作证积极性的角度进行。询问证人应进行个别进行,以避免证人之间相互影响,确保证言的真实性。
为了确保证人提供真实证据,询问证人时应告知其应如实提供证据和证言,并告知其提供虚假证言或隐匿罪证将承担法律责任。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不足以构成犯罪的,应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刑事犯罪嫌疑人讯问的次数限制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没有次数限制,但每次讯问时间有限制,连续讯问不得超过12小时。对于复杂案件,最长讯问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且不得连续传唤讯问。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关于被抓的嫌疑人被发现无罪后的处理方
刑事诉讼法中关于犯罪嫌疑人侦查期间拘押期限的规定。侦查期限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延长,包括一般、复杂和特殊情况的案件。在计算侦查期限时,需要考虑法定节假日、路途时间和邮寄等因素。同时,存在重新计算和不计入侦查期限的特殊情况。符合规定的选项包括公安机关在
刑事立案监督的意义在于加强和完善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的立案监督职能,从而打击和惩罚犯罪,防止罪犯逃避法律制裁,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如果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不
补充立案刑事诉讼是指在已经立案侦查的案件中,发现新的共同犯罪嫌疑人时,将其列为同案的犯罪嫌疑人并进行侦查。一般情况下,只要新发现的犯罪嫌疑人存在犯罪事实且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就应当对其进行补充立案,并与原案一同侦查。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