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人询问是指侦查人员根据法定程序对证人进行调查询问,以口头方式了解案件情况的一种活动。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询问证人的地点、方式、程序以及讯问证人笔录作了明确规定,但对询问证人的时间并未做出具体规定,导致法律规定不完善。
在公安、检察机关进行调查取证时,询问证人所得到的证人证言可能不符合侦查人员的要求,因此侦查人员会反复询问证人,并不允许证人离开询问地点。特别是在公安、检察机关中,与外界隔离的情况下,证人可能长时间无法自由,尤其是对于污点证人和涉及案件重要情节的证人,可能被询问数天甚至十几天而无法回家,从而严重侵犯了证人的人身权利。刑事诉讼法对询问证人的最长时间没有明确规定,无法保障证人的人身权利,这与刑事立法精神相违背。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92条规定,对于犯罪嫌疑人的传唤和拘传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不得以连续传唤和拘传的方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然而,对于询问证人的持续时间并没有具体限制,《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也没有对询问证人的时间做出规定。刑事诉讼法第6条规定,所有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存在特权。这是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也是宪法中“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体现。显而易见,询问证人的时间也应该有限制。
侦查是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阶段,证人证言是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的重要证据。重视证据,不轻信口供是刑事诉讼的原则之一。由于询问证人的时间没有明确规定,侦查人员可能会长时间反复询问证人,使得证人与外界隔离,给证人的身体和精神造成极大压力,容易引起证人对法律和侦查机关的抵触情绪。这可能导致证人为了解脱困境,不顾事实和法律的真相,出具虚假证词。
侦查机关调取证据、询问证人是法律赋予的职责,然而,由于询问证人的时间没有明确规定,侦查人员可以长时间地询问,询问时间长短由侦查人员自行决定,如果询问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侦查人员可能不让证人回家,导致证人长时间得不到休息,精神受到折磨,甚至可能变相拘禁证人,甚至采取引证、诱证、逼证等手段。
综上所述,为了完善刑事诉讼法并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应明确刑事诉讼法第97条,规定询问证人的最长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并可根据需要通知证人12小时后再进行询问。
侦查人员询问证人时,可以前往证人所在的单位或住处进行询问,但必须出示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的证明文件。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通知证人前往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提供证言。侦查人员询问证人时,不得指定其他地点进行询问。选择询问证人的地点时,应考虑从有利于获取证言和保证证人作证积极性的角度进行。询问证人应进行个别进行,以避免证人之间相互影响,确保证言的真实性。
为了确保证人提供真实证据,询问证人时应告知其应如实提供证据和证言,并告知其提供虚假证言或隐匿罪证将承担法律责任。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不足以构成犯罪的,应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诈骗罪的立案及刑事侦查程序。一旦发现涉嫌诈骗罪的案件,公安机关会立即展开调查并进入刑事侦查阶段,采取相应的刑事强制措施。对于已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刑事侦查羁押期限通常不超过两个月,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特殊情况包括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等
刑事诉讼中的各阶段及其时限。文章详细阐述了拘留、侦查、审查起诉、一审、二审以及发回重审等阶段的时限规定。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拘留期限最多为37天,侦查阶段应在7个月内结束,审查起诉不超过6个半月,一审期限为9个半月,二审期限为4个半月,发回重审的期
侦查期限的计算方法,包括一般案件和特殊羁押期限。对于一般案件,侦查期限从批捕之日起计算,通常为60天,复杂案件可延长一个月至两个月。公安机关的案件数量和关系可能影响侦查进度。对于特殊羁押期限,根据不同情况和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可以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如
案件判决中犯罪嫌疑人供认的重要性,指出定罪是法院根据刑法规定对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确认与评判。文章详细阐述了定罪的特征和性质,强调定罪主体是人民法院,客体是侵害法益的行为,具有刑事司法活动的性质。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确定罪与非罪界限的两种情形,包括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