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开庭时,当事人的陈述是庭审的最后部分。当事人应根据公诉机关(检察院)的起诉书内容,对所指控的事实进行承认、否定或者部分承认、部分否认。在陈述的最后,当事人还应表明自己的态度,如若承认犯罪事实,则应真诚悔过;若否认,则应表达自己的意见。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的规定,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首先询问其是否有犯罪行为,并让其陈述有罪的情节或者无罪的辩解,然后再提出问题。犯罪嫌疑人应如实回答侦查人员的提问。然而,对于与本案无关的问题,犯罪嫌疑人有权拒绝回答。
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告知犯罪嫌疑人享有的诉讼权利,包括根据法律规定,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获得从宽处理和认罪认罚的法律规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在受理后的两个月内宣判,最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案件,经上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进一步延长,需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对于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审理期限应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
对于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案件,补充侦查完毕后移送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应重新计算审理期限。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在受理后的二十日内审结。对于可能判处有期徒刑超过三年的案件,可延长至一个半月。
对于犯罪嫌疑人在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两个月。对于案情复杂、期限届满无法终结的案件,可经上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
由于特殊原因,在较长时间内不宜交付审判的特别重大复杂案件,需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延期审理。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八条的规定,下列案件在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的期限届满无法侦查终结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可延长两个月:
刑事案件审判程序准备阶段的准备工作,包括通知相关人员、听取辩护人意见、通知开庭时间地点等,并详细说明了人民法院应重新审判的申诉案件的几种情况,包括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错误、证据不确实不充分、适用法律错误以及审判人员存在违规行为等。
刑事案件起诉书的内容和要求,包括起诉书的主要部分如首部、犯罪事实和证据、结论和附项等。文章还介绍了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意义和权力以及刑事案件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送达起诉书副本、通知相关人员和公开审判等流程。
刑事案件结案的签字机关和代理人问题,以及刑事案件办案流程和开庭程序。案件结案需由结案机关、司法部门和当事人签字生效,法定代理人可代无法认证的当事人签字。办案流程包括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三个阶段,开庭程序包括询问核定身份、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等
再审的定义和程序,再审是对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进行重新审理的活动。再审可以由本院院长、最高人民法院或上级人民法院提出。对于刑事案件再审是否开庭审理取决于具体情况,某些再审案件需开庭审理如第一审程序审理的案件等,而其他一些情况可以不进行开庭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