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开庭时,当事人的陈述是庭审的最后部分。当事人应根据公诉机关(检察院)的起诉书内容,对所指控的事实进行承认、否定或者部分承认、部分否认。在陈述的最后,当事人还应表明自己的态度,如若承认犯罪事实,则应真诚悔过;若否认,则应表达自己的意见。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的规定,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首先询问其是否有犯罪行为,并让其陈述有罪的情节或者无罪的辩解,然后再提出问题。犯罪嫌疑人应如实回答侦查人员的提问。然而,对于与本案无关的问题,犯罪嫌疑人有权拒绝回答。
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告知犯罪嫌疑人享有的诉讼权利,包括根据法律规定,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获得从宽处理和认罪认罚的法律规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在受理后的两个月内宣判,最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案件,经上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进一步延长,需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对于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审理期限应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
对于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案件,补充侦查完毕后移送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应重新计算审理期限。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在受理后的二十日内审结。对于可能判处有期徒刑超过三年的案件,可延长至一个半月。
对于犯罪嫌疑人在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两个月。对于案情复杂、期限届满无法终结的案件,可经上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
由于特殊原因,在较长时间内不宜交付审判的特别重大复杂案件,需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延期审理。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八条的规定,下列案件在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的期限届满无法侦查终结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可延长两个月:
刑事案件结案的签字机关和代理人问题,以及刑事案件办案流程和开庭程序。案件结案需由结案机关、司法部门和当事人签字生效,法定代理人可代无法认证的当事人签字。办案流程包括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三个阶段,开庭程序包括询问核定身份、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等
二审中是否需要聘请律师的问题。文章指出,是否聘请律师完全取决于个人自由,并非诉讼必须。对于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的二审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对于某些案件需要开庭审理,而对于其他案件则可能直接判决。因此,根据具体情况,继续聘请律师是有必要的。
刑事案件开庭时,被告人家属与被告人之间的交流限制以及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家属必须遵守法庭纪律,未经批准不得与被告交流。对于违反法庭秩序的行为,审判长有权制止,情节严重者将受到罚款或拘留等处罚。开庭前需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送达相关文书并通知检察院、辩护人
刑事案件速裁程序中的累犯是否适用问题。根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实施细则》,对于具有累犯情节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适用速裁程序。此外,细则还规定了其他不适用速裁程序的情形,如涉及未成年人、盲人等特殊情况以及案件中存在异议等情形。同时,也规定了符合速裁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