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审程序的主体是第一审程序中的当事人,而再审程序的主体是原审人民法院的院长、上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第二审程序的审理对象是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再审程序的审理对象是人民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是一审法院的判决、裁定,也可以是二审法院的判决、裁定。
第二审程序的上诉可以提起,只要上诉人认为第一审判决、裁定有错误;再审的提起是由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上级人民法院发现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违反法律规定,确有错误,方可决定是否开始再审程序。
第二审必须在一定期限内提起上诉,对第一审不服的当事人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的期限为15日;对第一审裁定不服的当事人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的期限为10日。再审程序的提起时间在行政诉讼法中未作具体规定。
第二审人民法院必须是第一审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再审案件可以由原法院审理,也可以由原审法院的上一级法院审理,还可以由更高的人民法院提审。
二审抗诉是针对各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尚未生效的裁判;再审抗诉是针对已经生效的裁判。
二审抗诉是由第一审法院同级的提起,限于地方各级;再审抗诉是由上级提起。
二审抗诉是由上级人民法院接受;再审抗诉是由同级人民法院接受。
二审抗诉必须遵守法定期限;再审抗诉无期限限制,但要求将无罪改为有罪的案件应遵守《刑法》诉讼时效的规定。
二审抗诉是为了阻止第一审法院的判决生效,避免执行有错误的判决;再审抗诉是为了实事求是,纠正错误。
二审抗诉是一审检察院通过一审法院向上一级法院提交抗诉材料,上级人民检察院出庭;再审抗诉是抗诉机关向同级人民法院提交抗诉材料。
在合同判决生效后是否可以再起诉的问题,并指出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不得再起诉已判决的合同案件,但有权申请再审。文章还详细说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关于不予受理的情形,并探讨了合同继续履行的条件和标准,包括继续履行的可能性、必要性、债务标的适
反贪局的法律地位及行政监督。反贪局是设立在检察院内的机构,属于司法监督范畴。行政监督方法包括检查、审查、调查等,其作用在于提供实践依据、预防和纠正违法行为以及保证执行法律。通过行政监督,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民事诉讼第二审的程序。包括立案阶段对当事人上诉的审查与证据交换,开庭阶段的通知与公告、庭审流程,以及裁判文书履行和申请再审阶段。在二审过程中,还有调解环节,调解协议经法院制作调解书后生效。
民事诉讼的一审程序和二审程序。一审程序包括起诉、立案、排期开庭、开庭审理、宣判等环节,二审程序则包括立案、开庭、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法庭调解等环节。在宣判后,如果当事人对判决结果不满,可以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上诉或申请再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