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社区矫正对象应在判决、裁定生效之日起的十日内报到执行地的社区矫正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自2020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
被人民法院判决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由看守所或执行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公安机关在收到判决后的十日内将其移送至社区矫正机构。
被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由监狱或看守所在收到批准决定后的十日内将其移送至社区矫正机构。
根据不同类型的社区矫正措施,其矫正期限的计算方法如下:
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矫正对象,其矫正期限与管制期限相等。矫正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如果判决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则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期限相等,同时执行。矫正期限至管制期满为止。
对于被判处缓刑的矫正对象,其矫正期限与缓刑考验期限相等。矫正期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矫正期限至缓刑考验期满为止。
对于被裁定假释的矫正对象,其矫正期限与假释考验期限相等。矫正期从假释之日起计算,矫正期限至假释考验期满为止。
对于被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矫正对象,矫正期限与暂予监外执行期限相等。如果是人民法院的决定,则矫正期从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生效之日起计算;如果是公安机关或监狱管理机关的批准,则矫正期从出监所之日起计算。矫正期限至暂予监外执行期满为止。
对于被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矫正对象,矫正期限与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相等。矫正期从判决执行日起计算。如果判决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则矫正期限从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起或者从假释之日起计算,矫正期限至剥夺政治权利期满为止。
我国法律中关于怀孕妇女在刑事判决中的特殊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和刑法,怀孕或正在哺乳的妇女在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时,可以暂予监外执行,不被判处死刑。但暂予监外执行需符合一定条件,且对于具有社会危险性的罪犯不适用。
社区矫正对象失去联系的处理方式及其法律依据,包括社区矫正对象失去联系时的查找和处理规定,适用社区矫正的范围以及缓刑的撤销和处理。社区矫正适用的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暂予监外执行、裁定假释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
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时的审查内容和程序。审查内容包括罪犯是否属于有期徒刑或拘役、患有严重疾病需保外就医、怀孕或哺乳婴儿、生活不能自理但适用监外执行不会危害社会等情形。同时,还需审查决定或批准机关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办理暂予监外执行是否符合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罪犯被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后,未依法交付罪犯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实行社区矫正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出纠正意见。第六百二十九条 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公安机关暂予监外执行的活动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