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对于共同犯罪追诉时效的起算标准以及期限并没有明确规定,理论界对此也鲜有探讨。
基于共同犯罪的共同性,对于共同犯罪追诉时效期限的计算,应当同时考虑犯罪行为的独立性和共同性两个特点。就独立性而言,各个共同犯罪人的具体适用追诉时效期限,理论上应当以其各自犯罪行为原有的追诉时效期限为准。就共同性而言,各个共同犯罪人因为具体分工而完成犯罪行为的时间可能不同,但这并不影响其追诉时效期限的起算。相反,应当从共同犯罪人中最后一次犯罪行为完成之日开始计算追诉时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犯罪经过以下期限后不再追诉:
根据以上规定,犯罪行为经过一定的期限后,将不再受到追诉。如果在二十年之后认为有必要追诉,必须经过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核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案件审理期限的规定。其中规定了不同类型案件的审理期限以及可以延长的特殊情况。审理期限不包括鉴定、补充侦查等期间。目的是确保公正、高效处理案件,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如何申请检察院启动刑事抗诉程序。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不服的,可向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请求。检察院在收到请求后五日内应作出决定并答复。同时,上诉和抗诉的期限分别为十日和五日,从接到判决书或裁定书的第二日算起。
刑事案件二审的审理期限及相关规定。法院应在两个月内审结上诉、抗诉案件,但特定情况可延长。地方各级检察院只有在一审判决、裁定有错误时才可抗诉。第二审法院在审理被告上诉的案件时不得加重刑罚,但检察院抗诉或自诉人上诉的案件不受此限。同时,上诉不加刑原则在二
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辩护人是专门维护被告人合法权益的,其职责范围明确,只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而非全部权益。辩护人与公诉人、审判人员的职能不同,其诉讼地位平等,都是依法履行职责。同时,辩护人与审判人员之间存在协助与配合关系。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