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医疗,顾名思义即非自愿的强制治疗。广义的强制医疗,是指国家为避免公共健康危机,通过对患者疾病的治疗,以治愈疾病、防止疾病传播、维护公众健康利益,具有强制性、非自愿性、公益性的特点,主要包括性病、吸毒、精神病、传染性公共疾病等。 较为常见的是对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有关部门对吸毒人员采取的强制戒毒措施。
具体的建设标准措施:
建立强制医疗执行案件信息衔接机制。
依托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和强制医疗执行机构信息平台,整合、获取执行信息,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即时沟通。同时,辅之以文书抄送制度,即法院、公安机关在向强制医疗执行机构送达强制医疗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等相关法律文书的同时,抄送刑事执行检察部门,解决检察机关“执行信息获取难”的问题。
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
一、是加强收治、管理活动检察。逐人逐案建立检察台账,掌握被强制医疗人的基本情况。在收治活动中,准确核查《强制医疗意见书》《强制医疗申请书》以及《强制医疗决定书》《执行通知书》是否齐全一致,查看对女性被强制医疗人的人身检查是否由女性工作人员进行。在管理活动中,着重审查被强制医疗人的准假证明,一旦发现请假超过法定时间或者法定间隔期间的,应及时提出纠正意见,并立即督促强制医疗执行机构将其带回。
二、是强化保护性医疗措施监督。保护性医疗措施是强制医疗执行机构针对在医疗和康复期间实施或者可能实施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扰乱医疗秩序行为的被强制医疗人采取的约束、隔离等。如果使用不当,容易背离强制医疗的目的。检察机关应该重点关注,督促医护人员严格遵循医学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密切观察被强制医疗人是否具备解除条件,防止以此惩罚被强制医疗人。
三、是对强制医疗交付执行、医疗、监管以及解除强制医疗等活动进行监督。可以采取赴现场进行实地检察、审查强制医疗决定书等相关法律文书,与被解除强制医疗人、强制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进行谈话,查阅被强制医疗人名册、病历、诊断评估意见等方式进行监督,一旦发现违法情形,则采取递进式检察方式制发检察文书予以纠正。
完善检察官约见谈话机制。
在强制医疗执行机构的适当位置建立检察官信箱,接收被强制医疗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和其他人的控告、举报和申诉材料,及时与要求会见的人员见面并听取其情况反映,提供法律咨询。与被强制医疗人谈话,应当有医护人员在场,并把握两个时间点:一是刚入强制医疗执行机构时,注意观察其言行举止,着重检察是否“被”强制医疗;二是解除强制医疗时,重点了解其康复情况,是否不具有社会危险性,仔细询问其家庭情况,是否有能力继续在社会上进行康复治疗。
推动建立社会化救助体系。
强制医疗的解除是执行程序的出口,对于经诊断评估符合解除条件的被强制医疗人如何“送”出去,是需要解决的难题。实践中,在探索建立强制医疗执行案件检察救助办法的基础上,应推动建立社会化救助体系,对于已经解除的被强制医疗人以及严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如果其家庭确有困难,应该发放医疗救助卡,在社会治疗、用医用药方面给予优惠,确保其康复治疗得以持续,避免因贫困而耽误治疗进而再度危害社会。
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条件、管辖、启动、检察院的审查处理以及法院对强制医疗申请的审查处理。该程序适用于个人实施暴力行为、被鉴定为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以及可能继续危害社会的情况。管辖分为地域管辖和级别管辖,启动程序包括公安机关的发现与移送、检察院的申请和
强制医疗的法律依据和审理程序。对于精神病人实施的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公民人身安全,且经法定程序鉴定不负刑事责任但可能继续危害社会的情况,可以采取强制医疗措施。人民法院负责审理和决定,公安机关负责执行。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明确了审理程序,包括合议庭审判
强制医疗的概念和范围,介绍了强制医疗的定义以及包括性病、吸毒、精神病、传染性公共疾病等在内的主要适用范围。同时,详述了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措施,包括决定机关、启动主体和程序等。强制医疗的启动可通过检察院申请或法院决定的方式进行。此外,也强调了公安机关、
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时间问题。法律规定,强制医疗机构应定期诊断评估被强制医疗的人,如不再具有危险性,应及时提出解除强制医疗的意见,并报请法院批准。具体强制医疗时间未明确规定,需根据个案情况评估决定。被强制医疗的人及其近亲属有权申请解除措施。因此,相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