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条件不起诉是指,在检察机关认为犯罪嫌疑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况下,可以给予其一定的考察期限,如果在考察期内犯罪嫌疑人能够积极履行相关社会义务,并完成与被害人及检察机关约定的义务,以证明其悔罪表现,检察机关将根据法律作出不起诉决定。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适用的条件如下:
第一,主体条件,即适用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第二,罪名条件,必须是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轻微犯罪,且根据法律可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拘役或单处罚金的犯罪;
第三,主观条件,即行为人表现出悔罪态度;
第四,程序条件,即在人民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之前,必须听取公安机关和被害人的意见。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以下情形之一,不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已经追究,应当撤销案件、不起诉、终止审理或宣告无罪:
(一)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被认定为犯罪;
(二) 犯罪已超过追诉时效期限;
(三) 根据特赦令免除刑罚;
(四) 根据刑法规定只有告诉才能处理的犯罪,但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
(五) 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已经死亡;
(六) 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
免予起诉的概念、决定及条件。免予起诉适用于公诉案件,由检察院依法自主决定。免予起诉的条件包括犯罪行为构成犯罪并应负刑事责任,以及被告人具有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可免除刑罚的情节。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免予起诉决定的具体内容和流程,包括制作免予起诉决定书并公开宣
免于刑事起诉的法律程序,包括不起诉的法律规定、不起诉决定书的内容以及处理措施和被害人的权益保护。在公诉机关确认被告人已经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因犯罪情节轻微可做出不起诉决定。不起诉决定书需明确被起诉人的基本情况、案件事实、不起诉的根据和理由等。对于被不起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中关于附条件不起诉考察期内犯罪的情况。对于在考察期内犯罪的未成年人,不会加重处罚,而是根据犯罪情节进行处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监护人有责任加强管教,并接受人民检察院的监督考察。考验期满后,若无规定情形,人民检察院将作出不起诉决定。
我国关于附条件不起诉的相关法律规定。在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阶段,对于未成年人涉嫌特定罪名的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并有悔罪表现的情况下,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与相对不起诉相比,附条件不起诉在适用对象、适用罪名、刑期要求、悔罪表现、稳定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