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如果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对患者造成损害的原因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过错,那么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七条的规定,如果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导致患者受到损害,那么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在实际中,需要进行专业的鉴定来确定医院误诊漏诊是否属于医疗事故。如果出现医疗事故,都需要进行专业的鉴定。
不过,当事人可以根据一些认识来判断是否属于医疗事故,如果不是医疗事故,则无需进行鉴定。
此外,在医疗实践中,以下几种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
由于病员自身体质变化或特殊病情所导致的意外情况,这种情况无法通过现代医学科学技术预见和避免。
在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植入人体内部的产品,如骨折内固定材料等。如果这类产品的质量、灭菌、生物活性等指标有缺陷,植入人体后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在医疗实践中,某些疾病或疾病在某个阶段的治疗结果经常不为患者或患者的亲属所理解或接受。医务人员在整个医疗行为过程中均遵守诊疗规范,不存在任何过失。
由于非医疗活动即患者自己的行为或第三者的行为而发生的不良后果,如晚期癌症病人的自杀行为。
由于诊疗护理中的过失行为而给病员造成低于四级医疗事故的损害结果,会使患者病情加重,受到一般损害和痛苦,但不包括死亡、残废、功能障碍。
在医疗实践中,经常出现某些患者及其家属在医务人员诊疗护理过程中,不如实地向医务人员陈述病情、症状、病史,或者不遵守医嘱服药,不接受必要的检查治疗等情况。因此,医务人员在病人发生意外情况时无法顺利找到真实病因,从而延误治疗或抢救时机,给病人自身造成不良后果,医务工作者不承担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的规定,如果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原因是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的过错,那么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一条的规定,如果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导致患者受到损害,那么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保护受害人利益的诉讼时效起算标准。文章提出在确定诉讼时效起算时间时,应当以保护受害人的利益为出发点,更多地采用“知道”的标准而不适用“应当知道”的标准。考虑到专业因素,如某些药品的毒副作用损害难以被普通人了解,起算时间应考虑此特殊性。对于人身损害赔偿
不同领域人体损伤鉴定的标准及其适用范围。包括轻微伤、轻伤、重伤、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医疗事故分级标准等。文章详细说明了各类鉴定标准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涉及法律、工伤、职业病等多个领域。同时,文章还涉及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和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等。
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法律规定,内容包括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学术性和行业性社会团体的作用,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办公室的设立及其职责,医疗机构监督员的职责和权力,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执业活动的检查指导等方面。同时,也介绍了医疗机构评审制度和中医(
医疗事故认定依据中关于诊断失误的过错问题。文章详细阐述了问诊、检查、鉴别诊断等方面的过错情形,包括实施检查、未实施检查、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以及鉴别诊断等方面的具体错误。同时,文章也讨论了治疗失误的过错,包括治疗方法选择、治疗时机选择以及用药的过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