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汤*英,女,1952年9月2日出生,汉族,江苏省农垦运输处退休职工,住所地在淮安市富康园2幢604室。
被告淮安市救护总站(以下简称救护站),法定代表人为张*金,救护站站长。
2000年7月15日21时许,原告的丈夫高*彦在家中卫生间昏倒。原告家人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10分钟后,被告救护站的医生方-仁与一名护士赶到原告家中。在发现病人瘫倒在地上后,医生立即进行抢救,包括人工心脏按压、静脉通道插管,给予药物治疗等措施。原告要求转院,但被告医护人员未采纳该要求。原告随即到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然而,高*彦在经过半个小时的抢救后被宣布死亡。
2001年6月21日,淮安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认为本案不属于医疗事故,但救护站在抢救过程中存在一般医疗缺陷。同年11月20日,江苏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亦认为救护站的抢救措施存在不足,但这些不足与患者的死因无关。
2002年1月8日,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了法医学鉴定。鉴定结果认为,救护站对高*彦的初步诊断无不当之处,但由于未进行尸体检验,无法确定确切死因。根据案情和病历,救护站的抢救措施基本符合抢救原则,与高*彦的死亡无因果关系。
原告汤*英认为,被告救护站在对高*彦的抢救过程中不负责任,只作象征性的抢救,给氧和人工呼吸措施不到位,并未听取家人转院的要求,导致对高*彦的抢救时机被误过。虽然经转院,但最终抢救无效导致高*彦死亡。因此,原告要求被告赔偿死亡赔偿金、丧葬费及护理费共计90139.60元,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被告救护站辩称,其对高*彦的抢救行为完全符合院前急救原则,与高*彦的死亡无因果关系。原告汤*英缺乏医疗常识,对院前急救工作不了解,其诉称与事实不符。因此,被告请求驳回原告汤*英的诉讼请求。
淮安市清河区人民法院审理认为,被告救护站在对高*彦的抢救过程中,所采取的抢救措施符合规范要求,不存在不当行为,故不应承担民事责任。然而,被告救护站医护人员在抢救过程中经验不足,对心音的记录含混,给氧和人工呼吸措施不到位,体检不够准确。在确认患者死亡后,未接受家属的转院治疗要求,而是终止抢救并收费。该行为与常理相悖。因此,被告救护站应给予原告酌情补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二条,法院于2002年7月17日作出如下判决:被告救护站应在判决生效后十日内一次性补偿原告汤*英8000元。
耳聋职业病鉴定后是否可以办理残疾证的问题。文中介绍了残疾证的办理程序、听力残疾的分级标准、听力残疾的检查方法。办理残疾证需前往当地残疾人联合会申请,根据听力损失等级进行分级,评定后获得相应等级的听力残疾证。同时,介绍了听力残疾的检查环境要求和评定方法
法医物证鉴定的意义和程序。法医物证鉴定利用多种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个体识别、亲子鉴定等。鉴定程序包括案件来源、委托、受理、检材保存和检验。检材主要采用DNA分析技术,使用PCR检测ST和线粒体DNA长度多态性。
法院在医疗事故鉴定中的权力范围。根据法律规定,法院没有权力强制要求医患双方或单方进行医疗事故鉴定,选择权在当事人手中。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如经过鉴定确认为医疗事故且原告仍坚持医疗人身损害赔偿之诉时,法院才会依职权确定正确的法律关系。法律强调当事人的自由
儿童在交通事故中的伤残鉴定标准,详细介绍了重伤、轻伤、轻微伤三个不同等级的具体鉴定情况,并阐述了受害者家属的赔偿问题,包括医疗费用和误工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