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院对医疗事故不予解决时,患方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1)向法院提起诉讼,寻求法律救济;
2)申请行政调解,寻求行政部门的协助。
医疗事故的处理可以由法院和行政卫生局共同负责。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解决医疗纠纷的途径包括医患双方协商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向法院提起诉讼。然而,在实际情况中,诉讼往往是医患双方首选的解决纠纷方式。对于患方来说,在医疗纠纷中如何进行诉讼需要法律上的指导。
在医疗纠纷发生后,患方应立即与医务科联系并投诉,要求复印诊疗病历,并与医方代表一同封存病历,包括诊治病历、住院病历、手术同意书、会诊讨论记录等所有资料,并索要《医疗纠纷投诉表》回执。完成这些准备工作后,患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法律途径来解决纠纷。
一旦提起诉讼,法院将安排第一次开庭,主要确认医患双方的诉讼主体资格,并对双方提交的病历资料进行质证。经过质证的病历将在第一次开庭后由法院移交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因此,在首次开庭阶段,患方应审查病历资料的真实性、规范性和完整性,尽可能将对自己不利的病历资料排除在有效证据之外。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医疗纠纷处理程序中最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整个诉讼的走向。因此,患方应认真对待,向专家小组提交详细的陈述书,详细陈述医疗过程,并着重指出医方的诊疗过失和违反的诊疗规范。专家小组通常由各医院的主任医师和医学教授组成,他们天性地维护医院一方的利益。因此,患方在陈述书中应直接指出医方的过错,不给专家小组回旋的余地。如果患方未能明确指出医方的过错,专家们往往会对患方不利地做出鉴定结论,这就像民事诉讼中的不诉不理原则。
一旦医疗事故鉴定结果出来,如果认定构成医疗事故,患方可以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确定赔偿金额。然而,需要考虑医方的诊疗行为与患者遭受的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确定医方应承担的责任。例如,如果某患者被确诊为癌症晚期,死亡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尽管医方的诊疗失误加速了患者的死亡,但要求医方对患者的死亡负全部赔偿责任是不合理的,法院也不会支持。因此,患方应根据医方的过错程度来确定赔偿金额,避免盲目索赔,导致自己承担过多的诉讼费用。在很多情况下,医疗鉴定的结论是医方不构成医疗事故,对于这种情况,患方可以灵活运用《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原则,提出人身损害索赔。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时效以及相关的程序和规定。当事人需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身体健康受损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医疗事故鉴定申请。尸检申请期限固定,患者死亡后应在48小时内进行尸检。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的,可在收到结论之日起15日内提出再次鉴定申请。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定义及程序。该程序由医学会组织的专家组进行,包括临床医学和法医学专家,分为受理、调查和作出鉴定结论三个阶段。在受理阶段,当事人可选择鉴定委员会委员并组成鉴定委员会。调查阶段以书面调查为主,当事人可委托医学专家或律师出席提供证据和辩论
医疗纠纷处理协议中的各个方面,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医疗事故等级、医疗事故原因以及赔偿数额等。协议排除了对责任人的追究,但和解解决医疗纠纷存在局限性和风险。文章强调应鼓励当事人采用正式的和解协议,并通过公证或担保等形式增强其法律效力。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级别和法定机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分为三个级别,分别由市级地方医学会、省级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负责。每一级鉴定机构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鉴定程序,出具的鉴定书也有所不同。当事人对鉴定结论不满时,可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机构申请再次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