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会与医疗机构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引发了对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公正性的质疑。首先,虽然医学会表面上是中立的,但实际上并不完全独立于医疗卫生系统。医学会的运作经费非常有限,主要依靠医疗卫生系统的支持。因此,医学会不敢得罪“后台老板”。其次,医学会组织的鉴定专家都是卫生系统的医生,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改革无法根治医疗事故鉴定的问题。因此,有人戏称以前是“老子给儿子鉴定”,现在是“老子给侄子鉴定”,或者说是“兄弟姐妹相互鉴定”。
从法理上讲,最高人民法院对处理医疗纠纷的司法解释是关于民事诉讼程序的规定,其效力高于行政法规。也就是说,《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效力比《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效力要高。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国光在《突破民事审判新难点》讲话中明确表示:“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只是人民法院审查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是否作为确定医疗单位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应当通过法庭质证。”、“是否构成医疗事故,不是认定医疗过失损害赔偿责任的必要条件”。否则,就是鉴定牵着审判的“鼻子”走,是鉴定人员代替法官行使审判权。
法官有权对医疗事故鉴定结论进行审查,并对不合情理的结论进行部分或全部不予采信。根据《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官可以实质性地审查鉴定结论的合法性,包括鉴定人员、组织、程序以及结论的合法性。法官可以根据自己的审判实践经验对医疗事故鉴定进行判断,并对不合法的鉴定结论不予采信。对于经鉴定认定不构成医疗事故或构成医疗事故但认定承担部分责任的情况,法官可以根据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医疗过错进行识别和判断,对医疗事故鉴定结论进行全部或部分采信。这体现了司法认知原理在医疗纠纷案件中的应用。
一起医疗纠纷案件,患者因病情恶化在被告芦溪县大安中心卫生院接受治疗,最终不幸身亡。针对此事件,存在三种争议意见,分别是被告应赔偿、被告不应赔偿但应补偿、以及被告不应承担责任。争议焦点包括是否误诊、抢救时间是否延误、助理医师的资质问题以及家长的责任等。
医疗事故的鉴定程序及组成。鉴定组由专家构成,专家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双方当事人有权要求专家回避。鉴定程序包括通知医疗机构、患者及鉴定专家参会,推选组长,学习法律法规,分别陈述事实并接受提问和检查,专家组讨论后形成鉴定结论并制作鉴定书。对结论有异议的,
如何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包括专家鉴定组组长的确定方式、鉴定会的召开程序、鉴定流程以及专家鉴定组的职责和合议过程。在鉴定过程中,专家鉴定组需对双方提供的材料和陈述进行讨论,形成鉴定结论并签名。摘要中涉及专家鉴定组的组成、鉴定流程以及专家鉴定组的合议过程和
医疗事故鉴定期限的规定。病员及其家属在医疗纠纷发生后一年内可提出鉴定申请,如病员死亡,家属应在死亡后或收到尸检报告单后15天内申请。如对鉴定结果不满,可在接到鉴定结论书后的15日内向上级委员会或法院申请重新鉴定或提起诉讼。医学会应在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