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债权人利益怎么处理
 时间:2024-05-19 浏览:4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公司作为一种独立的法人,成为了股东减小风险的一道屏障,在法律关系中,公司以其全部财产承担无限连担责任,而股东只承担有限责任,这样即使出现问题也不会造成过大的损失。但是现实中有股东滥用这种权利,造成他人损害的,该如何解决呢?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法律处理
一、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的情形
股东滥用股东权利或公司独立法人地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情形包括:股东恶意掏空/转移公司财产、股东不依法进行清算、股东在清算程序中不配合清算。
根据《公司法》第二十条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其他股东的利益。如果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如果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东因怠于履行义务,导致公司主要财产、账册、重要文件等灭失,无法进行清算,债权人主张其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
二、判断股东权利滥用的标准
判断“股东滥用行为”的客观标准是司法实践中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综合考虑以下因素进行判断:
  - 股权资本显著不足:指股东投入公司的股权资本与公司从债权人筹措的债权资本之间明显不成正比例的公司资本现象。包括股东出资低于最低注册资本的情况,以及股东出资虽然高于最低注册资本,但显著低于该公司从事的行业性质、经营规模、雇工规模和负债规模所要求的股权资本的情况。
   - 涉及公司未履行必要的正式手续:即公司是股东的“第二自我”或“工具”。如果公司法人的设立、经营与法律规范不符,达不到要求标准,或者公司在经营中从未召开过股东会、董事会,登记的其他股东也从未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等情况,应当不考虑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
   - 股东与公司之间人格高度混同:    
      - 股东对公司存在过度控制或不公平的管理,二者之间人格的高度混同。具体表现为股东与公司在资产或财产界线上混淆不分,没有记载相关的财产、资产的转移和登记手续;股东与公司在业务方面混淆不分等情况。
       - 公司没有独立的银行账户和会计账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法人单位必须建立完整、真实、独立的会计账簿,并妥善保管。如果正常经营的公司没有独立经营的银行账户和符合国家会计法要求的账簿,其业务往来收支结算等手续均由股东操纵或掌控,说明其受制于控股股东或某个实际控制人,独立公司不过是他人行为的工具。
       - 公司从未召开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议:股东会、董事会是公司法人的权利机构,独立经营的公司应当具备相应的完备的机构运行记录。如果公司不能提供或完全没有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决议的记录,除控股股东以外的其他股东对公司经营状况是否一无所知,或根本不存在行使股东权利的情况,公司是否已成为股东的“另一个自我”。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债务免除的法律效力
债务免除的法律效力问题。债务免除是债权人放弃债权的行为,不影响免除的效力,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免除债务须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并可附加条件或期限。债权人可选择部分或全部免除债务,但一旦表示免除,则不能撤回。同时,债务免除可能涉及第三人利益,损害第三人利益的
	  
 - 
 	 
	
	   股东对公司债务的责任
股东对公司债务的责任。对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责任限制于他们的出资额。如果出资未缴清,股东需继续履行出资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则根据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同时,《公司法》规定了股东需承担直接责任的特定条件,如滥用公司人格逃避债务并损害债权人
	  
 - 
 	 
	
	   关于民间抵押借贷合同强制执行效力公证问题的讨论
民间抵押借贷合同强制执行效力公证过程中遇到的多重问题。首先提及债务人可能恶意串通抵押全部财产给某一债权人,损害其他债权人利益。其次,虚假证明材料骗取公证处的行为愈发普遍,增加了公证机构和人员的风险。再次,有些合法形式的公证文书可能掩盖不合法利益。另外
	  
 - 
 	 
	
	   债务人逃避债务的行为及债权人的维权
债务人为了逃避债务而恶意无偿转让财产的行为,以及债权人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文章通过案例分析了债务人实施损害债权的行为,包括无偿转让财产的行为。债权人可通过法律途径撤销债务人的不当行为,以保护自身权益。
	  
 - 
 	 乙方和丙方欺骗签署的合同是否有效
   
 
 - 
 	 代位权的成立要件
   
 
 - 
 	 成立债权人代位权的条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