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的种类 > 民间借贷 > 民间借贷是否可以约定免除债务

民间借贷是否可以约定免除债务

时间:2024-08-17 浏览:1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90833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民间借贷是常见的一种借贷类型,民间借贷是可以签订借贷合同的,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那么民间借贷可不可以约定免除债务?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民间借贷的债务免除约定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民间借贷双方自愿的情况下,可以约定免除债务。然而,债权人在签订这样的合同时应慎重考虑,因为这种约定可能对债权人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以下情形之一发生时,合同将被视为无效:

  1.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2.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
  3.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七条的规定,借款合同一般采用书面形式,但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可以根据双方的约定采取其他形式。

借款合同的主要条款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

民间借贷纠纷的起诉程序

1. 提供必要的证据

在人民法院审查借贷纠纷案件的起诉时,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原告需要提供书面借据作为证据。如果无法提供书面借据,原告应提供必要的事实根据或两人以上的与自己无利害关系的证人证言来支持自己的主张,否则将承担败诉的后果。

2. 利率约定和计算方式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的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利率的4倍(含利率本数)。超过此限度的利息部分将不受法律保护。如果借贷双方对利率的约定发生争议且无法提供证据支持,可以参照上述规定计算利息。

3. 财产保全措施

如果债务人有可能转移、变卖、隐匿与案件有关的财产,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权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责令提供担保等财产保全措施。如果被保全的财产属于生产资料,法院应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财产保全措施应根据被保全财产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方式,尽可能减少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避免造成财产损失。

4. 延长诉讼时效

为延长诉讼时效,债权人可以使用邮政“特快专递”不断寄送追款函,并确保邮件回执单明确注明寄送的内容,例如“要求还款1万元的函”、“要求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的函”。此外,债权人也可以通过电话催款并录音。

5. 诉讼时效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借款合同没有约定还款期限,债权人可以随时提出还款要求,不受两年诉讼时效的限制。然而,如果在提出还款要求后的两年内没有继续主张,将被视为超过诉讼时效,法律不予支持。

6. 借款人的还款责任

如果超过两年的诉讼时效后,借款人答应还款后又不承认,法院将判决借款人继续履行还款责任。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民间借贷举证责任的划分

    民间借贷中举证责任的划分问题。债权人需要证明借贷合意和款项交付等法律要件事实,而债务人则需要证明债权受到妨害或受制约以及债权已经消灭或部分消灭等事实。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需要承担不同的举证责任,包括合同订立、生效、变更、履行等方面的举证责任。

  • 老赖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构成要件及处罚

    老赖在民商领域中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构成要件及处罚。老赖指有能力偿还到期债务但拒不偿还的人。如果老赖对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会构成犯罪,需负刑事责任。其构成要件包括存在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法院强制执行后仍然无果、有能力还钱

  • 担保人还款期限

    民间借贷中担保人的保证期限问题。担保人的保证期限由借款双方在合同中约定,若未明确约定,则最长为六个月。在保证期间内,如债权人未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担保人可免除责任;若债权人已采取法律行动,则保证期间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这些规定对于保护担保

  • 民间借贷超过诉讼时效后的处理方法

    民间借贷超过诉讼时效后的处理方法。首先要收集中断证据,包括主张权利、对方同意履行等情形。如果无法找到中断证据,债权人应通过友好协商争取债务人还款或达成还款协议。如无法协商,债权人可考虑向债务人发出催收到期款项通知单。超过诉讼时效的债权虽胜诉权丧失,但

  • 民间借贷的诉讼时效及其计算方法
  • 民间放高利贷是什么罪
  • 民间借贷担保期限最长多久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