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恶意诋毁行为属于商业诋毁行为,也称为商业诽谤行为,指的是以不正当手段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等方式,对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信誉进行恶意诋毁、贬低,以削弱其市场竞争力并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的规定,对于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将承担以下刑事责任:
对自然人,将处以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单位犯罪的,将对单位处以罚金,并对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进行处罚。
商业诋毁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通过散发公开信、召开新闻发布会、刊登对比性广告、声明性广告等方式,制造、散布贬损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虚假事实。例如,某日用化学品厂在电视台发布一则广告,通过对比手法宣称其洗洁剂能在5分钟内洗掉其他洗衣粉洗不掉的污斑,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片面夸大并歪曲事实的比较性广告行为已构成对他人洗涤产品商誉的侵害。
在对外经营过程中,向业务客户及消费者散布虚假事实,以贬低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诋毁其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声誉。例如,在房地产经营业务中,为了竞争目的,某房地产公司的售房员对购房者进行虚假宣传,谎称竞争对手的房子质量差,信誉不好,以引导顾客购买本公司的房产。
利用商品的说明书,吹嘘本产品质量上乘,贬低同业竞争对手生产销售的同类产品。例如,某洗涤剂厂在产品包装说明上宣称普通洗衣粉、肥皂会引发多种疾病,而其生产的无磷、无毒洗衣粉则没有这些问题,以此误导消费者不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
唆使他人在公众中造谣并传播、散布竞争对手所售商品质量有问题,使公众对该商品失去信赖,以便自己的同类产品取而代之。
组织人员以顾客或者消费者的名义,向有关经济监督管理部门作关于竞争对手产品质量低劣、服务质量差、侵害消费者权益等情况的虚假投诉,以达到贬损其商业信誉的目的。
销售假冒商品涉及的法律问题。根据不同法律的规定,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刑法,销售假冒商品的行为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和制裁。销售不符合保障标准的产品的经营者需承担多种责任,包括赔偿消费者损失和罚款等。若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法律责任。
加盟商是否有权使用公司注册商标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规定,加盟商可以通过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获得使用公司注册商标的授权。同时,转让注册商标需要遵守相关规定,确保商品质量,并在商标局进行备案和公告。法院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认定驰名商标是否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的法律责任。文章列举了经营者的不正当价格行为,如操纵价格、低于成本倾销、捏造涨价信息等,并指出相应法律责任。对于全国性和区域性行为的认定,也做了明确规定。违法者将受到责令改正、罚款、警告甚至停业整顿等处罚
商标间接侵权的种类和法律相关知识。其中提到商标侵权行为包括违法性、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等方面。同时列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规定的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包括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销售侵权商品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