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特殊侵权 > 污染环境侵权 > 工地夜间施工噪音扰民该怎样处理

工地夜间施工噪音扰民该怎样处理

时间:2021-10-22 浏览:2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99118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工地遍布全国各地,随之而来的工地夜间施工噪音问题,早已屡见不鲜。不管对工地,还是对工地周边的民众,要是没有妥善处理工地夜间施工噪音问题,都极易引发纠纷。那么,工地夜间施工噪音扰民该怎样处理?下面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解答。

一、工地夜间施工噪音扰民该怎样处理

1、找工地负责人、公司负责人进行协商,要求停止夜间施工,或至少降低夜间施工噪音。

现今,随着新《环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一列环保法规的出台,在城市小区等人员密集地,工地是不得夜间施工的,否则,不但要被罚款,还会被环保局等政府部门责令停止施工。这是和工地协商的重要突破点,应该着重把握。

2、在协商不成或工地死灰复燃的,电联当地环保局、城建局、城管等相关行政部门,确认工地是否具有夜间施工资格,并举报投诉,要求整治查处这类行为。

按照法律规定,环保部门对工地夜间施工噪音扰民的违法行为,是拥有执法权的,有权处罚并责令改正,倘若环保部门等政府机关不作为的,可向上级部门申请行政复议,要求对工地噪音扰民进行处置。

3、到法院起诉。

倘若工地依旧夜间施工,噪音扰民的,可以收集证据资料,到法院起诉,要求停止侵害赔偿相关的损失,如精神损失、物质的损害等。这是最后也是最有力的维权追偿方式,在协商无效的情况下,就应该果断巩固、收集证据,向法院起诉追偿了。

二、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第十五条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保持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设施的正常使用;拆除或者闲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的,必须事先报经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六条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应当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并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征收的超标准排污费必须用于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七条对于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造成严重环境噪声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 被限期治理的单位必须按期完成治理任务。限期治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 对小型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内授权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决定。

第十八条国家对环境噪声污染严重的落后设备实行淘汰制度。 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限期禁止生产、禁止销售、禁止进口的环境噪声污染严重的设备名录。 生产者、销售者或者进口者必须在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期限内分别停止生产、销售或者进口列入前款规定的名录中的设备。

第十九条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活动确需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必须事先向当地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当地公安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一、环境侵权法院取证

    环境侵权案件中法院如何认定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关联性。环境侵权案件的证据收集主体广泛,包括当事人、律师、行政执法机关等。在环境侵权案件中,我国实行“差别待遇”的举证责任原则,原告应收集有关开发建设、排污、污染物浓度和数量等证据,被告应收集不产生、未

  • 电镀厂环境污染罪的处罚方法

    电镀厂因环境污染所犯的罪行及其处罚方法。违反排放规定的电镀厂将面临有期徒刑和罚款,自首可减轻处罚。环境污染事故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处罚标准。在环境污染纠纷处理中,原告无需承担举证责任,诉讼时效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之日起算,由侵权行

  • 污染环境侵权案件中污染者的证据责任

    污染环境侵权案件中污染者的证据责任。根据现行法律和规定,原告需证明污染行为和损害存在,被告需证明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无因果关系。污染者需积极取证,包括现场拍照、调查损害原因,并提供科学结论支持其观点。同时,当事人有附随义务,应及时报告污染者并配合取证。

  • 环境污染侵权案件分析

    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成立、被告的抗辩是否成立以及原告的赔偿请求是否可支持。环境侵权民事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只要行为造成损害就要承担责任。被告的污染环境行为存在,原告被诊断出患有急性混合型白血病,因此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被告的抗辩理由不成立,原

  • 行政处罚决定书的有效性问题
  • 噪音扰民可以报警吗
  • 噪音扰民应该怎么办?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