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法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贯穿于保险合同的订立、解释和履行等各个环节。与一般民事合同类似,当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或者法律法规会导致不公平时,法官可以根据公平和正义的原则对具体案件进行裁量,以弥补法律的不足。在保险法领域中,诚实信用原则赋予了法官自由裁量权,但与一般民事合同不同的是,一些关于诚实信用的规则已经被具体化并上升为法律规范,如告知义务、说明义务、保证义务、弃权和禁止反言等。这些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丰富了保险诚信的内容,并具有可操作性。然而,在保险领域中,不诚信的行为并不少见,主要是因为我国保险立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一些具体化的操作性规则存在弊端。因此,为了维护保险的生存准则——诚实信用规则,有必要完善保险的义务。
1. 告知义务的履行主体
关于告知义务的履行主体,学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否定说,认为保险法明确规定只有投保人才是告知义务人,不应该扩大解释到被保险人;另一种是肯定说,认为被保险人也应该承担告知义务。在财产保险中,投保人通常也是被保险人,被保险人对标的物的状况了解最为详细;在人身保险中,被保险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了解最为透彻。因此,从保险契约为最大善意契约的本质而言,被保险人也应该承担告知义务。我国《保险法》第17条没有明确规定被保险人的后果,在被保险人(非投保人)违反如实告知义务时,是否适用该条款成为问题。修订《保险法》时,应将被保险人列入条文中,或者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不是同一人的情况作出明确规定。
2. 告知的事项范围
告知主义或询问回答告知主义的采用与国民对保险的认知程度有关。在现代社会,保险业越来越发达,保险人在保险关系中处于有利地位,对于保险危险的发生及其程度具有丰富的经验。因此,保险人应该就这些事项向投保人进行询问。如果保险人没有进行询问,就表明这些事项不重要,或者可以推定保险人已经知道这些情况,或者虽然不知情但免除了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投保人自然无需告知。否则,如果保险人认为该事项重要,又不向投保人询问,等危险发生后以此主张保险合同无效,对被保险人显然是不公平的,与保险诚信相违背。因此,应该使《海商法》和《保险法》的规定一致,对于重要事项,保险人应当询问投保人,投保人才有如实告知的义务。对于《保险法》第17条,应作出反面解释,即如果保险人没有询问投保人的事项,投保人没有必要告知保险人。
3. 违反告知义务的法律后果
各国的保险立法都规定了未告知重要事实与保险事故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调整模式。例如,德国保险契约法第21条规定,如果保险人解除合同是因为违反告知义务而与保险事故发生及保险人的支付范围无关,则保险人仍然有支付义务。我国《保险法》第17条对于违反告知义务的处理根据是否出于故意有所不同:如果出于故意,无论未知事项是否与保险事故发生有直接影响,保险人都可以解除合同;如果不是出于故意,只有未告知事项与事故发生有严重影响时,保险人才能解除合同。该规定考虑了投保人的主观心态,对于出于故意违反告知义务的行为给予了严厉惩罚。然而,应将"严重影响"解释为告知的重要事实与保险事故发生之间的必然因果关系,以符合现代保险立法的发展趋势。
律师函在法律领域的定义以及其在追回债务、顺延诉讼时效、澄清事实制止侵权、履行法律告知义务、合同解除通知以及达成庭外和解协议等方面的作用。律师函是律师以专业法律文书的形式,接受客户委托就相关事实或法律问题进行披露、评价和要求的重要方式。
保险合同变更的相关法律规定。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可进行必要的变更,分为保险合同主体的变更和保险合同其他记载事项的变更。变更保险合同应当采用法定形式,经过法律程序实施,可采用批注或附贴批单、书面协议等方式进行。
保险合同中投保人法定可以解除合同的多种情形。包括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谎称或制造保险事故、申报的被保险人年龄不实、保险合同效力中止后未按期申请复效、保险标的转让危险程度显著增加、违反维护保险标的安全的义务、保险标的危险程度显著增加以及保险标的发生部分损
保险合同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包括保险合同的双务性质、射幸性质、标准附合性质和要式性质等法律特征。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设立、变更或终止保险法律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具有经济交换和法律关系的双重属性。文章还对保险合同的形式和订立方式进行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