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事诉讼中,对生效判决、裁定申请再审的,申请期限有两种情形:
1、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六个月内提出;
2、有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一项、第三项、第十二项、第十三项规定情形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3、相关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五条。
①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②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
③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④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
⑤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⑥原判决、裁定依据的事实被变更或撤销的;
⑦就同一法律事实或同一法律关系出现了两个以上生效判决的;
⑧有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调解协议内容违反法律的。
我国法律中关于怀孕妇女在刑事判决中的特殊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和刑法,怀孕或正在哺乳的妇女在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时,可以暂予监外执行,不被判处死刑。但暂予监外执行需符合一定条件,且对于具有社会危险性的罪犯不适用。
冤假错案的解决途径,包括信访、向检察院报告、向上级法院反应并申请再审等方法。同时,也介绍了再审制度的特点,包括提起再审的主体、客体和申请期限等。这些途径和制度为冤假错案的解决提供了法律保障,确保司法公正和当事人权益的得到维护。
再审程序及其相关时效。当事人认为已生效的判决或裁定存在错误,可在判决或裁定生效后的六个月内向上级法院申请再审。再审可由本院、最高法院等机构提出,当事人申请时需提交相关材料,法院审查期限一般为三个月。对解除婚姻关系的判决或调解书,不得申请再审。
社区矫正对象失去联系的处理方式及其法律依据,包括社区矫正对象失去联系时的查找和处理规定,适用社区矫正的范围以及缓刑的撤销和处理。社区矫正适用的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暂予监外执行、裁定假释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