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构成的客体是复杂的。它既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的公务活动,同时也包括被收买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行为人通过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解救被收买妇女、儿童的职务活动的侵害,实现对被收买的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的侵害。
本罪侵害的对象是正在依法执行解救公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即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职务范围内实施解救工作,以使被收买的妇女、儿童摆脱他人的非法控制,解除与买主关系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具体而言:
1. 本罪的犯罪对象必须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公安人员、妇联组织工作人员、人民政府部门、村乡干部等。
2. 必须是依法执行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如果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解救的是受家庭成员虐待的妇女、儿童而不是被收买来的妇女、儿童,则不构成本罪的犯罪对象。此外,执行解救公务必须是依法进行的,如果解救人员以胡乱抓人、殴打他人方式解救遭到群众阻碍,不宜以本罪论处,对阻碍者应做行政处罚。
3. 必须是正在执行解救职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所谓“正在执行”是指解救工作已经开始尚未结束的过程。例如,某行为人对曾经执行过解救职责的某公安人员不满,看见该公安人员路过,纠集多人围攻谩骂该公安人员,这公安人员就不是正在执行解救公务。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聚众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的行为。
聚众阻碍是指有预谋、有组织、有领导地纠集多人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的行为。根据实践经验,只要纠集三人以上阻碍解救工作的进行,就应当认为是聚众,构成本罪。行为人聚众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的具体行为多种多样。例如,组织、指挥多人以暴力方式侵害执行解救公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体;砸毁、扣押解救用的车辆、器械;组织、指挥众人以非暴力的方式围截、干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解救工作等。无论具体行为方式如何,只要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聚众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的行为,即构成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
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是行为犯,不是结果犯。根据本条规定,行为人只要实施了聚众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的行为,即构成本罪。至于解救活动是否因阻碍而中止,被收买的妇女、儿童是否被解救,均不影响本罪既遂状态的成立。实践中应根据这一精神,正确认定行为人的犯罪形态,以做到罚当其罪。
本罪的主体要件必须是十六周岁以上的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公务的首要分子。由于本罪的客观行为特征决定了要有一定威望、号召力的人,因此少有未成年人成为该罪的主体。根据本条规定的限定,构成该罪的主体必须是首要分子,即起组织、纠集、策划、指挥、煽动作用的分子。根据案件事实的不同,首要分子可能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根据本条第2款的规定,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其他参与者也能构成本罪的主体。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在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中,行为人故意的内容具体表现为明知对方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并且正在依法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而故意聚众阻碍。这其中包含两重内容:其一,行为人明知对方是依法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其二,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聚众的故意,即行为人主观上意图聚集多人,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解救工作。虽然本罪是聚众性犯罪,但并不要求各个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完全相同。在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的活动中,只要首要分子的主观故意符合上述要求,即可构成本罪。至于其他参与者的行为目的和动机如何,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第二百四十二条【妨害公务罪】: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聚众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的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其他参与者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劫持船只、汽车罪的定义、构成要件及现实打击必要性。此类犯罪侵犯客体为公共安全,犯罪对象主要是船只和汽车。行为人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式劫持船只、汽车,侵犯了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交通工具的正常运营。文章还强调了当前对此类犯罪行为的打击必要性,以及刑法对
重婚罪的构成要件及犯罪行为类型。重婚罪侵犯的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其构成要件包括客体、客观构成、主观构成及犯罪状态。重婚行为分为法律重婚和事实重婚两种情形。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或隐瞒事实真相构成重婚。即使离婚手续已办理,结婚后的重婚行为仍构成犯
死亡保险合同中关于自杀条款的细节。通常,保险合同保障的是因外部因素导致的死亡,自杀属于被保险人自愿行为,不属于保险事故的不确定性范围。若被保险人在签订合同时已有自杀意图,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合同签订后满两年后发生的自杀行为,符合保险事故的
违反法庭纪律的行为以及相应的处置措施。根据法律规定,对于携带危险物品进入法庭、扰乱法庭秩序等行为,法庭会采取罚款、拘留等处罚措施,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对于携带特定危险物品的人员,法庭会进行扣押。司法警察负责执行相关措施以维持法庭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