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夫妻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
2、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如下:
(1)、探望权人患有严重的传染病,这是基于对子女的人身健康的考虑;
(2)、探望权人不按协议或判决确定的探望方式、时间、地点探望,严重影响子女生活学习;
(3)、探望权人将子女带入色情场所或让子女观看不健康的影视、书刊的;
(4)、探望权人道德败坏、通奸,对子女身心健康会造成不利影响的;
(5)、探望权人对子女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的;
(6)、探望权人教唆、胁迫、引诱子女实施不良行为或者违法犯罪行为的;
(7)、探望权人发现子女有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不教育制止的;
(8)、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情形。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
1、子女探望权行使是指离婚后,间接扶养子女的一方探望子女。对探望的方式、时间安排一般由父母在离婚时协议。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双方在离婚时应对子女的探望问题进行协商,对探望方法、时间进行具体、细致的安排。
2、离婚时双方对子女探望不能达成协议的,由人民法院在处理离婚案件时一并判决。一般在不影响子女的学习、严重改变子女生活规律的前提下,确定一段时间内,间接扶养方可与子女单独交流。如果人民法院已经作出的离婚判决没有涉及子女探望权的,最高人民法院提供了法律救济的途径:“当事人就探望权问题单独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3、间接扶养方在行使探望权时,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协助的义务。如果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不履行协助探望的义务,或者是采取各种手段,阻碍另一方实现探望权,那么有探望权的一方可通过向人民法院起诉,实现自己的探望权。对拒不执行有关探望子女的判决或者裁定的,人民法院可对有协助义务的个人和单位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
离婚后子女的探望权问题。法定上,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权,探望权的行使需遵循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原则。只有在对方对孩子有害的情况下,才能中止其探望权。探望权的产生源于离婚后,它不仅是法律上的权利,更是基本人权和父母子女间情感的体现。
我国关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探视规定。经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批准,戒毒人员可以外出探视配偶和直系亲属,非直系亲属不得探视。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为两年,表现良好者可提前解除,但特殊情况下期限可延长一年。解除戒毒时,场所会出具相关证明并通知家属等。
离婚后父母对孩子的探望权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父母双方都有权探望孩子,具体探望时间和方式由法院决定。法律依据为《婚姻法》第三十八条,协商不成可由法院做出判决。若探视对子女身心健康构成危害,法院可终止探视权。
一般写“民事起诉书”或“民事起诉状”.向人民法院递交的诉状中,必须有至少一份是由具状人亲笔签字的原件。探望权的中止,是指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探望权不宜继续行使,而由人民法院依法暂时停止探望权的行使。值得注意的是,中止探望权的惟一条件是不利于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