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犯罪分子有履行能力但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财产刑,符合减刑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减刑。然而,减刑的幅度必须从严掌握。
(2) 对于在生效裁判中被判处财产刑,而罪犯确实有履行能力但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的情况,不予假释。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规定》第七条、第二十七条
犯罪嫌疑人无法申请假释,因为他们尚未接受人民法院的审判,罪名尚未确定,也可能被判无罪。而且,假释申请必须由服刑人员提出。
以下是犯罪嫌疑人假释的条件:
(1) 对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必须执行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以上;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必须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减为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后,必须实际执行十五年以上。该实际执行时间应从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起计算。如果罪犯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表现出确实悔改且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可以申请假释。
(2)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罪犯,不得假释。对于因上述情形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即使减为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也不得假释。
(3) 对于在生效裁判中被判处财产刑,而罪犯确实有履行能力但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的情况,不予假释。
(4) 在决定罪犯假释时,应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5) 罪犯在减刑后再次假释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一年;对一次减去一年以上有期徒刑后决定假释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一年六个月。如果罪犯减刑后剩余刑期不足两年,可以适当缩短时间间隔。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于犯罪分子犯有多项罪行并判处罚金和没收财产的情况,应合并执行财产刑。没收财产和罚金在适用对象、内容和执行方式上存在区别。对于没收全部财产的情况,只执行没收财产刑。
附加刑对减刑的影响,以及监狱在执行减刑、假释过程中的流程和细节。监狱在考虑对罪犯进行减刑或假释时,必须遵守一系列程序,包括分监区警察会议、监区长办公会审核、刑罚执行部门审查、减刑假释评审委员会评审等。最终,监狱长办公会审议决定减刑假释的建议,并由法院
哪些罪犯不适用缓刑和死缓能否减为有期徒刑的问题。对于未成年、老年和身体有残疾的罪犯,符合一定条件可以适用假释。死缓减为有期徒刑后,符合条件的罪犯也可以假释。但假释的罪犯一般不得减刑,假释考验期也不能缩短。同时,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方可考虑假释。
法院判处罚金的标准及相关法律规定。法院依据犯罪情节和犯罪分子的经济能力来确定罚金数额,并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有所特别规定。当犯罪分子犯有多个罪行时,罚金应实行并罚,但如被判处没收全部财产则只执行没收财产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