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自诉案件可以由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等人告诉。具体情况包括:
(1) 如果被害人因死亡、丧失行为能力,或者因受强制、威吓等原因无法告诉;或者是限制行为能力人以及因年老、患病、盲、聋、哑等原因不能亲自告诉,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代为告诉,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2) 如果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代为告诉,应当提供与被害人关系的证明以及被害人不能亲自告诉的原因的证明。
在审查刑事自诉案件的起诉材料时,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审核身份证据材料:
- 核对自诉人是否提交了证明自己身份的证明材料,如果是代为告诉的,还应提供与被害人关系的证明以及被害人不能亲自告诉的原因的证明。如果没有提交,应要求其提供。
- 核对被告人的具体明确程度,是否足以与他人区分。如果被告人没有明确具体的信息,应要求自诉人(代为告诉人)提供足以使被告人与他人区分的姓名、住所等信息。
(2) 核对罪证证据材料:
- 核对自诉人(代为告诉人)是否提交了指控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情节、后果等方面的证据材料。如果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还应核对是否提交了损失数额方面的证据材料。
- 如果是属于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而提起自诉的情况,还应核对是否提交了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不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书面证明材料。
(3) 核对自诉案件范围的证据材料:
核对自诉人(代为告诉人)指控的犯罪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规定的自诉案件范围。
主权原则在涉外刑事诉讼程序中的首要地位,以及外国人在中国进行刑事诉讼的适用规定和管辖权规定。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信守国际条约原则、诉讼权利同等原则在涉外刑事诉讼中的应用,包括国际条约的适用、国内法的规定、国际法原则的体现以及平等对待的原则。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当司法人员与案件或当事人存在利害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关系时,应自行回避。如果未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其回避。回避申请的处理程序包括侦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的回避申请,被申请回避人员在决定作出前应暂停参与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刑事申诉主体的范围及其限制。法律规定申诉主体主要是案件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其他与案件有物质利害关系的亲属在特定情况下也可成为申诉主体。其他无利害关系的机关、团体等不具备申诉权,但可向司法机关提出意见或建议,进行社会监督。整
行政诉讼的起诉时效和代理人种类。起诉时效分为已申请复议和直接起诉两种情况,并涉及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时的规定。另外,对于不动产和其他案件有特定的起诉时间限制。代理人种类包括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和委托代理人,其代理权限和条件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