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涉外刑事案件的被告人,享有与其国籍国驻华使领馆联系,与其监护人、近亲属会见、通信,以及请求人民法院提供翻译的权利。
2、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四百八十一条
(一)通过外交途径送达;
(二)对中国籍当事人,可以委托我国使、领馆代为送达;
(三)当事人所在国的法律允许邮寄送达的,可以邮寄送达;
(四)当事人所在国与我国有刑事司法协助协定的,按照协定规定的方式送达;
(五)当事人是自诉案件的自诉人或者是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有诉讼代理人的,可以由诉讼代理人送达。
人民法院与同我国建交国家的法院通过外交途径相互请求送达法律文书的,除该国同我国已有司法协助协定的依协定外,依据互惠原则办理。
(六)外国法院通过外交途径请求我国法院向我国公民以及在华的第三国当事人送达有关刑事法律文书,除有司法协助协定的外,按照下列程序处理:
1、由该国驻华使、领馆将法律文书交外交部领事司转递有关高级人民法院。该高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后,认为可以代为送达的,应当指定有关中级人民法院送达当事人。请求方附有送达回证的,当事人应当在送达回证上签字;未附送达回证的,由负责送达的中级人民法院出具送达证明。送达回证或者送达证明由高级人民法院通过外交部领事司转递请求方;
2、受送达的当事人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权的,不予送达;不属于人民法院职权范围或者因地址不明及其他原因不能送达的,有关高级人民法院应当注明不能送达的原因,由外交部领事司向请求方说明,予以退回。
侮辱罪的管辖法院确定方式。刑事案件一般由犯罪地法院管辖,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分子实际取得财产的地点。被告人的居住地也可管辖。对于通过网络实施的侮辱罪,被害人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如证据不足,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
公诉案件转为自诉案件的和解程序。当事人有权进行和解并签订协议书。自诉案件包括被害人报案、提供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等。人民法院对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但某些案件不适用调解程序。审理期限根据被告人是否羁押有所不同,未羁押的应在六个月内宣判。
刑事案件开庭时,被告人家属与被告人之间的交流限制以及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家属必须遵守法庭纪律,未经批准不得与被告交流。对于违反法庭秩序的行为,审判长有权制止,情节严重者将受到罚款或拘留等处罚。开庭前需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送达相关文书并通知检察院、辩护人
公安机关与人民检察院在管辖贪污贿赂案件时的移交原则,犯罪地的管辖原则,并案处理的情形,辩护与代理中辩护人的资格、法律援助的规定、辩护律师的权利,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规定以及律师调取证据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