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处缓刑之前,要不要拘留,要依据实际案情而定,犯罪嫌疑人符合以下先行拘留条件的,可以先行拘留:
(一)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二)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
(三)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
(四)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
(五)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
(六)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七)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
1.第一个是刑期的条件,不是所有被判处刑罚的人都可以争取缓刑,判处缓刑的对象仅局限于拘役和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部分。只有这两类人才能够好好表现,争取缓刑,其他的所有人都是不可以的。
2.第二个条件是比较特殊的,就是针对于特定人群,包括18周岁以下的人,怀孕的妇女,还有75周岁以上的老人。如果这三类人的情节比较轻微,并且没有再犯表现的话,能适用缓刑的都要尽量适用缓刑。这体现了我国刑法当中人性的一面,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特殊权益而规定的。
3.第三个条件,也是判处缓刑的最基础的条件就是自己的认错态度和认罪表现。 刑法当中规定只有犯罪的情节比较轻微,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影响,而且自己对于罪行的认错态度非常良好,如果判处了缓刑之后,对于社会没有更大的危害,对于所居住的社区也没有太大不良影响的人才可以被判处缓刑。
刑事简易程序下的缓刑判决。文章介绍了缓刑的适用条件、考验期限、缓刑期间的规定以及缓刑的处理情况,特别是针对军人违反职责罪的特别缓刑规定。在刑事简易程序下,符合条件的犯罪分子可以判处缓刑,并在考验期限内遵守相关规定。根据不同情况,被判处缓刑的犯罪分子可
我国缓刑的多次适用问题,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缓刑次数限制,是否能再次适用缓刑需视具体案件和犯罪嫌疑人态度而定。缓刑的适用条件包括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法院在宣告缓刑时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可在缓刑考验期内对犯罪分子的活动进行限制。
拘役刑期不可抵用缓刑期限的问题。根据刑法规定,拘役是刑事处罚措施而非强制措施,其刑期不能用于抵押缓刑期限。文章还介绍了拘役刑期的计算和折抵方式,以及缓刑撤销的情形和处理方式。另外,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不适用社区矫正,而在执行期间享有特定待遇。对于适用
醉驾逃逸事故的法律规定和判决标准,讨论了是否适用缓刑的条件。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符合一定条件可以宣告缓刑。同时,醉酒驾驶属于刑事犯罪行为,必须承担刑事责任,甚至入狱。对于造成重大伤亡的醉酒驾车情况,会根据法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