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罪的客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解救妇女、儿童的职务活动和国家机关的信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认真负责地履行自己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的职责。如果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拒不履行职责,将导致国家工作人员解救妇女、儿童的职务活动无法进行或难以进行,同时也会损害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及其亲属和群众对国家机关的信任和满意度,从而损害国家机关的信誉。
(2) 被拐卖的妇女与儿童是指被拐卖犯罪分子所控制、出卖的妇女与儿童,包括被绑架的妇女、儿童以及被偷盗的婴幼儿。即使被他人收买的妇女与儿童也应被视为被拐卖的对象。被绑架的妇女与儿童是指被绑架犯罪分子所控制的妇女与儿童,包括出于勒索财物目的或其他目的而绑架的妇女、儿童。不属于上述情况的妇女与儿童,即使被犯罪分子非法剥夺人身自由、强奸、强制猥亵、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等控制,也不能构成本罪的对象。对于这种妇女与儿童的不解救行为,不构成本罪。
本罪的客观要件表现为对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负有解救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接到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及其家属的解救要求或其他人的举报,但不进行解救,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行为人应负有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的职责,并接到解救要求或举报。
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负有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范围很广,但只有那些负有特定解救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才能构成本罪的主体。即使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如果不负有特定解救职责,也不能构成本罪。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即明知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需要解救,但故意不进行解救。对于因不解救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属于过失,也可以是间接故意。行为人的动机多种多样,可能是怕麻烦、怕报复或出于私情等,但动机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本罪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百一十六条。根据该条款规定,对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负有解救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接到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及其家属的解救要求或其他人的举报,但不进行解救,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被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根据不解救被绑架妇女罪的构成要件,可以确定以下立案标准:
自首认定中的自首认定要素和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认定,以及提起自诉的条件。自首认定可从投案的时间、自动性、投案对象和投出对象来把握;如实供述则关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及未供述真实身份的情况。提起自诉需满足适格自诉人、明确的被告人和具体的诉讼请求,以及属于
寻衅滋事罪的追诉期限及其中情节恶劣的认定。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追诉期限由可能判处的最高刑决定。文章还详细列举了认定情节恶劣的具体情形,包括殴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等,并说明了当案件中存在这些行为之一时,应被认定为情节恶劣。
拐卖儿童的刑事处罚是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加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三)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六)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七)造成被拐卖的妇女、儿童
刑法上没有规定拐骗妇女罪这一罪名,只规定了拐卖妇女罪。拐卖妇女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的行为。犯此罪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二)拐卖妇女、儿童三人以上的;(三)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七)造成被拐卖的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