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3、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5、法律依据:《刑法》第七十五条。
1、缓刑是指,相关行为人触犯了刑法,法院对其进行审理,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宣告定罪,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可以对其所判处的刑罚暂不予以执行,若该行为人适用缓刑,所有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其管型期间进行考察。
2、适用缓刑的情形一般是,行为人所犯的罪行主管恶意不大,或者是主观无恶意,或者是因为被胁迫等情形造成了行为人犯罪;其次行为人所造成的客观危险性不大,比如说行为人出于破坏他人财产的目的,想要损害他人的车辆,而最终导致受害者车辆仅仅是车身掉漆的损害,那么所带来的危险系数较小,可能不构成犯罪,如果是造成了对方不仅车辆损毁,同时给他人造成了人身危险,其情节的严重性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判处的刑法固然会更加重。也就是所带来的客观危险性更大。
我国缓刑的多次适用问题,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缓刑次数限制,是否能再次适用缓刑需视具体案件和犯罪嫌疑人态度而定。缓刑的适用条件包括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法院在宣告缓刑时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可在缓刑考验期内对犯罪分子的活动进行限制。
判决前认罪能否判处缓刑的问题。取决于是否符合缓刑条件,被告人自愿认罪并符合缓刑条件才有可能被判处缓刑。根据《刑法》规定,缓刑有一定考验期,附加刑仍需执行。诉讼过程中可委托刑事律师帮助争取缓刑。
公务员出差的住宿标准。不同地区的住宿费因消费水准而异,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住宿费上限高达1100元。不同层级的公务人员住宿标准也有差异,按地域及职务有所区别。另外,被判缓刑的罪犯在缓刑期内可以出差,但需遵守相关法律和规定,并获得执行机关的许可。
从犯量刑是否可以降两个档的问题,指出需要根据具体案件情况综合判断。文章还介绍了引用最高院量刑指导意见判案所需的时间及缓刑期间应注意的事项。在缓刑期间,需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有任何违法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