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罪名 > 破坏经济秩序罪 > 逃汇罪与走私罪有什么区别

逃汇罪与走私罪有什么区别

时间:2022-08-12 浏览:2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20651
逃汇罪与走私罪的区别:1、所侵犯的客体不同。2、所侵犯的对象不同。3、客观方面的表现形式不同。4、犯罪主体不同。5、罪名形式不同。逃汇罪为具体罪名;而走私罪则为种罪名,其包括走私武器、弹药罪,走私假币罪、走私文物罪等多个具体罪名。关于逃汇罪与走私罪有什么区别的问题,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逃汇罪与走私罪的区别

1. 所侵犯的客体不同

逃汇罪的客体是国家的外汇管理制度,与进出口贸易及关税无关。而走私罪的客体是对外贸易管制,其目的是通过监督、管理和控制进出口货物,防止偷逃关税和限制非法进出口。

2. 所侵犯的对象不同

逃汇罪的对象仅限于外汇,而走私罪的对象更广泛,包括一切禁止或限制进出境的货物和物品,以及应缴纳关税的货物和物品。

3. 客观方面的表现形式不同

逃汇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逃汇行为,即将境外取得的外汇应调回境内但未如实回报,或私自转移境内外汇等。而走私罪的客观行为是行为人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邮寄货物和物品进出国境。

4. 犯罪主体不同

逃汇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仅限于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国有单位以及这些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自然人构成逃汇罪时必须以单位构成犯罪为前提。走私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主体。此外,单位也可构成走私罪。

5. 罪名形式不同

逃汇罪为具体罪名,而走私罪为种罪名,包括走私武器、弹药罪、走私假币罪、走私文物罪等多个具体罪名。

6. 法律依据

逃汇罪与走私罪的法律依据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如何区分逃汇罪与非法经营罪

1. 犯罪客观表现不同

逃汇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擅自将外汇存入境外或非法转移境内外汇的行为。而非法经营外汇是指在国家规定的交易场所以外非法买卖外汇,情节严重的行为,包括以下三种行为方式:

  1. 在外汇指定银行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及其分中心以外买卖外汇,扰乱金融市场秩序,非法买卖外汇金额超过20万元人民币的。
  2. 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违反有关外贸代理业务的规定,采用非法手段或明知为伪造金融凭证商业单据,为他人向外汇指定银行骗购外汇,金额超过500万元人民币或违法所得超过50万元人民币的。
  3. 居间介绍骗购外汇金额超过100万美元或违法所得超过10万元人民币的。

2. 犯罪主体不同

逃汇罪的主体仅限于单位,是纯粹的单位犯罪。而非法经营罪的主体既可以是单位也可以是自然人。

3. 定罪要求不同

逃汇罪的定罪要求较高,要求金额较大。而非法经营罪的定罪要求是情节严重,属于刑法中的情节犯。通常认为非法买卖外汇数额巨大、违法所得数额较大、多次非法买卖外汇、严重冲击人民币汇率稳定或造成恶劣的国际影响、给国家人民利益造成其他重大损失等情节都可以构成非法经营罪。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其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上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诈骗行为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最终导致财产损害。

  • 倒卖呼吸机是否构成违法行为

    倒卖呼吸机是否构成违法行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呼吸机属于医疗器械,没有经营资质进行倒卖是非法经营行为。非法经营罪包括未经许可经营限制买卖的物品等。倒卖公司产品还可能涉及非法经营罪、走私罪等罪名。对此类行为,法律会根据情节严重程度进行处罚。

  • 走私核材料罪辩护词

    走私核材料罪的辩护词。首先,对涉案货物的认定提出异议,认为被告人走私的货物不应认定为走私货物。其次,强调被告人在案件中的从犯地位,请求减轻处罚。再次,提出被告人具有认罪态度好、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等酌定从轻量刑的情节。最后,根据刑法和相关刑事政策,建议

  • 诈骗罪夫妻唯一住房会没收吗

    诈骗罪中夫妻唯一住房是否会没收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如果房屋是合法财产,则不会被没收,但如果房屋是诈骗所得且非生活必需品,则可能会被没收。文章还讨论了被诈骗的钱能否追回的问题,指出需要综合考虑追回可能性、积极配合警方以及追缴赃款的归属等方面。

  • 海关扣押车的处理程序
  • 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刑事责任有哪些
  • 海关工作人员要考核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