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为介绍或评论某一件作品,或说明某一个问题,向公众提供的作品当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2、时事新闻涉及的报道,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或无法避免地再现及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3、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或以汉语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某个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提供于中国少数民族参考、学习。
4、不以营利为目的将某一作品提供给盲人,以盲人能够感知的方式向盲人提供已经发表的文字作品。
5、国家机关人员因公务职责,在合理范围内向公众提供已经发表的作品。
6、向公众提供在网络上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问题的时事性文章。
7、出于学校课堂教学原因或科学研究,向少数教学人员及科研人员提供少量已经发表的作品。
8、对公众提供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言论。
9、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在本馆内通过网络提供合法出版的作品以数字、依法为陈列、保存版本化形式复制作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其中陈列、保存版本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指已经损毁或者濒临损毁、丢失或失窃,或该作品存储格式已不适用,在市场上无法购买或高于市场价格购买的作品。
并应按照著作权法规定,在作品中指明作者的姓名,作品的名称,不能引用为名达到剽窃和抄袭他人作品的目的,更不能擅自公开他人未发表的作品而侵犯作者本人的著作权权益。
10、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着作权法》第二十四条
1、有侵权的事实即行为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不按著作权法规定的使用条件,擅自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以及表演、音像制品和广播电视节目。著作权侵权行为,既没有征得作者和其他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属于合理使用和法定使用的情形,这是对作品的擅自使用,因而是一种违反著作权法的行为。这种侵权行为既可能是对他人的著作人身权造成了损害,也可能对他人的著作财产权造成损害,还可能同时损害他人的著作人身权和财产权。如非法复制他人作品可能只侵害了他人的著作财产权,而假冒他人作品,则往往同时侵害了他人的著作人身权和财产权。
2、行为具有违法性著作权是一种绝对权,任何人都负责有不能侵犯该项权利的不作为义务。他人在使用著作权作品时必须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法律有关规定,如果行为人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其行为即具有违法性。至于不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未能取得著作权的作品,或者是已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其他人在使用时不存在侵权问题。
3、行为人主观有过错所谓过错,是指侵权人对其侵权行为及其后果所抱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侵犯著作权的行为,绝大多数是故意的;也有少数既可以由故意构成,也可以由过失构成。区分过错的形式,在确定侵权人的法律责任时有一定的意义。一般说来,故意侵权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重于过失侵权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我国《著作权法》中关于人身权的规定,明确指出人身权是不可转让的。人身权与特定个人密切相关,具有专属性和绝对性,不能用金钱衡量。尽管人身权与财产权有联系,但仅仅是财产关系产生的基础,而不是转让的对象。只有著作权的财产权可以进行转移。
法律上判定剽窃行为的两个标准。首先,需判断被剽窃作品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作品需具备独创性和表现形式。其次,需判断剽窃行为是否超出“适当引用”的范围,超出则认定为侵权。适当引用的具体标准包括引用字数和被引用作品的比例限制。
同人小说的合法性及其是否构成对原著的侵权问题。需从改编权和使用原著元素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两方面评估同人小说是否侵犯改编权。同时,也要关注同人小说是否对原著进行歪曲或篡改,损害原著作者的名誉。同人创作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较难认定侵权,但需注意营销方面的区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不侵犯著作权的几种情况。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可以使用已发表作品,报道时事新闻引用作品,免费表演已发表作品等情况下使用作品不会侵犯著作权。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其他特定情况下使用作品不需要著作权人的许可,并详细列举了各种情况的具体要求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