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夫妻离婚时,双方可以通过协议处理共有房产;如果协议无法达成,人民法院将根据案件情况作出判决。
(2) 夫妻共有的房产原则上应当均等分割,具体处理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差别。
(3) 对于不宜分割的夫妻共有房屋,应根据双方住房情况以及照顾女方或无过错方的原则,将房屋归属给一方。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的规定,夫妻离婚时,共同财产应由双方协议处理;如果协议无法达成,人民法院将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作出判决。对于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依法予以保护。
财产分割协议在生效后具有法律效力。这种效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明当事人的约定得到法律的认可,当事人的合同权利将得到法律的保护;二是合同约定的内容开始实际履行。财产分割协议的效力内容也体现在双方当事人的约定得到法律的认可,双方当事人应全面履行协议约定的内容。履行要求适用有关合同履行的规定。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财产分割协议并没有强制执行力,这与诉讼离婚中形成的调解书不同。调解书中关于财产处理的内容虽然也是当事人协商一致的结果,但是这种协议是在法官主持下进行的,并经过司法审查确认合法性,因此调解书中关于财产处理的部分具有强制执行力。相比之下,财产分割协议不同,法律并未赋予婚姻登记机关对财产分割协议内容的合法性审查职权,婚姻登记机关只进行形式上的审查。由于未经过司法审查,因此财产分割协议的履行发生争议时,与其他合同一样,必须先经过合法性审查。一旦合法性得到确认,待形成裁判文书后,可以申请执行。
财产分割协议在婚姻登记机关发给离婚证时生效并具有法律效力。然而,如果协议内容存在无效、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情况,其效力将受到相应影响。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是财产分割协议作为当事人之间处理财产问题的自由约定,可能存在约定内容是否完全合法的问题。
婚前购房婚后还贷的财产分割问题。婚后还贷的归属依情况而定,如使用个人婚前财产还贷,房屋属于个人财产;如使用婚后所得工资还贷,妻方可分割婚后还贷款部分。夫妻对财产有约定需采用书面形式,约定对双方有约束力。同时,《婚姻法》对夫妻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做了详细
离婚时公房使用权的问题。若一方无权获得公房使用权,则不存在补偿;若双方均有权,得到房产的一方应适当补偿未得到房产的一方,具体补偿标准可参照公房拆迁的补偿规定。法院在处理公房使用权问题时,会遵循照顾抚养子女、照顾女方、照顾残疾或生活困难的一方、照顾无过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购买房改房产权登记在一方父母名下的情况。根据相关法律和房改房的政策,夫妻双方在离婚时不能主张将此类房改房视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购买房改房的出资应视为借款或赠与,离婚时不应要求补偿房屋增值部分。
夫妻离婚时关于陪嫁及个人财产的问题。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的陪嫁属于婚前个人财产,离婚时应归还。同时,按人头分配的土地补偿金也属于个人财产。法院根据《婚姻法》规定及司法实践,判定个人财产不会因婚姻关系的延续变成共同财产,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