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罚运用 > 自首 > 准自首定义都有什么

准自首定义都有什么

时间:2022-06-13 浏览:1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31414
准自首定义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动向司法机关供述未被掌握的非同种犯罪的行为。关于准自首定义是什么的问题,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进行详细解答。

一、准自首的定义及法律依据

1、准自首的定义:准自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向司法机关供述未被掌握的非同种犯罪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二款的相关规定,对准自首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了自首的情节和处罚幅度。自首是指犯罪以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也可以被认定为准自首。即使犯罪嫌疑人没有具备自首情节,但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从轻处罚。如果因为如实供述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还可以减轻处罚。

二、自首的条件

自动投案的认定主要从时间、方式和动机两个方面进行审查。

1、自首投案的方式和动机

自首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包括真诚悔罪自动投案、委托他人代为投案、信电投案等。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和出于何种动机,只要是犯罪分子出于真诚悔罪自动投案,都属于自首。但被公安机关、群众围攻、走投无路情况下当场投案,以及经司法机关传讯、采取强制措施归案的,并不属于自动投案。

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自首的本质特征。犯罪分子必须供述的是自己实施并由自己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在共同犯罪案件中,犯罪分子除了要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还要交代所知的共同犯罪。如果是主犯,还必须揭发同案犯的罪行。否则,不构成自首。如果犯罪人交待的是自己所听闻或目睹的他人的罪行,属于检举揭发,而不是自首。如果犯罪人犯了多个罪行,投案时只交待了其中一个罪行,仍可视为具有自首情节。如果在侦查、起诉、审判过程中或被判决后,犯罪人又交待尚未被司法机关发现的其他罪行,对其交待的部分罪行可以视为自首。但如果犯罪分子只交待次要罪行,隐瞒主要罪行,或以虚假情况掩盖真实罪行,都不能认定为自首。

3、愿意接受国家的审查和追诉

犯罪人主动接受司法机关的侦查、起诉、审判活动是衡量其是否悔改的重要表现。如果投案后逃脱司法机关的强制措施,或仅以电信方式交待罪行而久不归案,或偷偷将赃物送到司法机关门口而不肯讲明身份,这些行为明显是不愿接受国家制裁的表现,不能视为自首,只能视为一般悔罪表现。犯罪分子主动投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为自己进行辩护、提出上诉,或更正和补充某些事实,这些行为都是允许的,且不能视为不接受审查和追诉。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教唆犯的刑罚如何确定

    教唆犯的刑罚确定问题。根据《刑法》规定,教唆犯应根据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处罚,教唆未成年人犯罪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者未实施犯罪,教唆犯可从轻或减轻处罚。此外,还介绍了故意伤害罪的刑法规定。

  • 戴罪立功的含义

    刑法中的戴罪立功含义及其相关规定。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如能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提供重要线索等立功表现,可以获得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机会;同时,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的自首行为也能获得相应的从轻处罚。对于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等,如实供述司法机关

  • 刑事责任的确定及量刑标准

    刑事责任的确定及量刑标准,重点介绍了故意伤害罪的相关法律规定。文章详细阐述了故意伤害罪的刑罚确定依据,量刑的综合考虑因素,从重处罚与从轻处罚的原则,以及减轻处罚的特殊情况。文章旨在说明法院在确定刑事责任和量刑时,将综合考虑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对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从犯的刑罚确定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从犯的刑罚确定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从犯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的刑罚根据犯罪情节确定,可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文章还介绍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客观、主体和主观要件。

  • 行贿行为是否等同于无罪?
  • 拐卖儿童罪从犯刑事责任的量刑问题
  • 关于敦促投案通告中自首的时间范围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