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企不能成为普通合伙人;
(2)投资于不规范私募基金可能涉及刑事犯罪。
近年来,私募股权(PE)和风险投资(VC)越来越多,常以有限合伙企业的形式设立,一些国有企业也投资其中。根据《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的规定,国有企业或国有独资公司只能成为有限合伙企业中的有限合伙人,否则将被认定无效。因此,国有企业在进行股权投资时,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国有企业应进行深入细致的尽职调查,对投资对象进行全面评估。如果投资对象承诺保底和高额回报,应保持警惕。
股权投资主要有三种方式:直接出资设立、股权受让和参与增资扩股。
1、虚假出资的风险点:
(1)已出资股东可能为其他股东的虚假出资行为承担责任;
(2)出借资金协助他人进行虚假出资的,也要承担连带责任。
国有企业在进行直接出资设立时,应加强对其他股东的资信调查,并监督其他股东的出资情况。
2、非货币财产出资的风险点:出资财产的价值或权属存在瑕疵。
国有企业在进行非货币财产出资时,应在出资协议中明确规定财产的价值和权属,并约定违约责任。
风险点:
(1)标的公司存在未知的或有债务;
(2)“零对价”股权存在风险。
在股权受让过程中,应对标的公司进行全面调查,确保股权的合法性和价值。在受让协议中,应明确出售方的保证清单,并约定违约责任和赔偿责任。
风险点与防范意见:
1、董事、高管未尽勤勉义务。
国有企业在进行增资扩股时,应确保董事和高管履行勤勉义务。
2、恶意摊薄小股东利益。
增资扩股时,应尊重小股东的意见和利益,并通过借款等其他方式融资,避免对小股东利益的损害。
3、国资权益流失。
国有企业应严格控制增资权益的流失,避免国资受损。
总体风险:国有企业对所投资公司失控的情形较为严重。
根据对出资企业三年来的重大法律纠纷的分析,一些国有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存在决策程序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对所投资公司失控的情况较为严重。
分类风险:根据所投资企业的股权比例,存在三类不同法律风险。
第一类是参股而不控股的企业,其风险在于大股东一股独大。国有企业应行使相关法定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二类是控股的企业,其风险在于内部人控制。国有企业应行使股东权利,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
第三类是各持50%股权的企业,其风险在于公司僵局。国有企业可通过《公司章程》的约定,采用“金股”制度和风险分类制度来解决公司僵局问题。
股权投资退出的路径主要包括股权转让、清算、改制、破产。
风险点:不履行清算义务,股东要承担民事责任。
国有企业在股权退出过程中,应积极履行清算责任,保管好公司主要财产、账册和重要文件等。
风险点:控制难度大,风险种类多,国资流失严重。
国有企业在境外投资时,应充分评估风险,与当地知名企业合作,借助我国驻当地使领馆和当地专业中介机构的力量,签订资金委托监管协议,并严格管理派驻人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旨在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主要目标是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包括商业类和公益类。同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
海南省外商投资企业的劳动管理规定。该规定旨在加强中外合资、合作及外资企业的劳动管理,保障投资者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内容包括适用范围、实施机构、企业自主权、用工报备、招聘特殊工种、招聘在职职工、未成年人和学生招聘的限制、试用期或培训期、劳动合同等方面,并
中国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的相关问题,阐述了境内机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金融机构等不能自主对外担保的原因。对外担保包括保证、抵押或质押担保等,但留置和定金不包括在内。根据担保法和司法解释,某些对外担保的合同无效,如未经批准或登记对外担保、为境外机构向境内债权
公司法关于国有独资公司的相关规定。国有独资公司由国家单独出资,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其组织机构包括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有一定的职权,而重要的公司决策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做出。此外,国有独资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兼职有一定限制,并且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