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经营惨淡,2/3以上的国有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国企改革,对当时的政府来说,是“最为难啃的骨头”。从1997年开始,为了实现国企三年脱困,国家除了要求在国企领域本身进行改革外,还出台了多项配套措施来剥离国企的负担。为了拯救国有企业,包括国家的注资、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的融资、债转股、中央储备金、贴息贷款,国家花了2万多个亿——这在当时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2006年,央企实现利润超过1万亿,这其中,利润超过一百亿元的央企有19家,另外有19家企业进入了财富杂志公布的500强,比2003年增加了10家。到2008年,在国有企业创造的利润当中,央企占到80%。
在央企效益大为好转、实力迅速膨胀的同时,来自于社会各界针对央企的质疑和非议也越来越多[2]:
1、央企对众多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享有独占、垄断地位,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倾斜,这不仅限制了正常的市场竞争,更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目前,中国石-油的国内原油产量占全国的57%,天然气国内年产量占全国的80%,炼化产品占据了全国4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中国移-动控制着4.57亿户的移动通讯——垄断着十几亿百姓生活必需品,这被视为是很多央企每年赚取巨额利润的原因所在。
2、央企的脱困,并非源于央企的管理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而是把老百姓的钱填进了国企的黑洞,由全民买的单,此外,资产资本化,这也被一些专家看作是央企这些年加速发展的秘密所在。
3、占有社会资源60%以上的国有单位,每年对GDP增长的贡献不足30%,吸纳的劳动力不到20%。而占有资源不到40%的非国有经济,其创造的GDP增长近70%,吸纳的劳动力更是在80%以上,由此可见,央企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与它们占有的社会资源、享受的各种政策优势相比,并不相称,相反,实际上央企利润的80%以上来自中*油、中*化、中*油、中*通、中*动、中*信等不到10家垄断企业,绝大多数国有企业要么经营困难,要么产能过剩,要么因为政策因素每年面临大面积的政策性亏损局面,央企的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并不强。
国有企业改制的定义及相关的法规文件。法规涵盖了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国有资产登记管理、清产核资与财务管理、资产评估以及国有资产处置与产权转让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法规文件,为国有企业改制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
国有独资企业法的修改权归属以及国有独资公司的设立方式和条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对国有独资企业法进行修改。国有独资公司的设立方式包括改建和新建两种,设立条件需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条件,如符合主体人数条件、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等。同
国有独资公司章程的制定主体和程序与一般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差异。国有独资公司的章程由国家授权投资机构或部门依照公司法制定,或由董事会制定并报批。同时,也提到了国有独资公司章程应包含的事项,包括公司名称、住所、经营范围等,并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据麦肯锡公司调查,在财务状况类似情况下,投资人愿意为“治理良好”的亚洲企业多付20%—27%的溢价,愿为“治理良好”的北美企业多付14%的溢价。然而,截至2003年底,189家中央企业的母公司中,大多数尚未按《公司法》改制———。在欧洲,欧盟要求前东欧国家的企业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