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犯罪 > 犯罪形态 > 现行刑法对贷款诈骗罪既遂的量刑标准

现行刑法对贷款诈骗罪既遂的量刑标准

时间:2023-05-24 浏览: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34532
诈骗罪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关于现行刑法对贷款诈骗罪既遂的量刑标准的问题,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进行详细解答。

现行刑法对贷款诈骗罪既遂的量刑标准

1. 诈骗罪的量刑标准

根据现行刑法规定,对于贷款诈骗罪既遂的犯罪行为,根据数额大小和情节严重程度的不同,将采取不同的量刑措施。

一般情况下,诈骗罪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当数额巨大或者存在其他严重情节时,将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诈骗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2. 法律依据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对于贷款诈骗罪既遂的犯罪行为,根据数额大小和情节严重程度的不同,将采取不同的量刑措施。

一般情况下,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当数额巨大或者存在其他严重情节时,将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当数额特别巨大或者存在其他特别严重情节时,将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如果刑法中另有规定,则按照规定执行。

诈骗罪和民间借贷之间的区别

1. 行为人的主观意图不同

诈骗人在进行贷款时,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即借款时就有不归还的意图。诈骗罪的主观构成要件是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因此,诈骗人借款只是一种虚构的手段,根本没有归还的意图。

而正常的借贷人在借款时具有归还的意愿,只是因为客观原因导致债务不能及时偿还。

2. 行为人采取的方式不同

诈骗人在借款时采用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手段,导致被害人产生错误的认知。例如,虚构借款用于某种投资或营利性活动,或虚构自己的财务状况,使被害人误信其具有归还能力。

而正常借贷中,借款人通常会如实告知借款用途,很少采用欺骗手段。

3. 行为人对借款的态度不同

诈骗人在骗取财物后不考虑归还,因此在财物使用上毫无顾虑和节制,直接导致财物的损失,例如将借款用于赌博、吸毒或个人挥霍。

而在民间借贷中,借款人具有归还借款的能力,或将借款用于可产生合法收益的途径,以保障借款的归还。

值得注意的是,诈骗罪的侵犯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包括骗取其他非法利益。此外,诈骗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出于故意,如果是过失,则不能认定构成此罪。

综上所述,对于贷款诈骗罪既遂的犯罪行为,根据数额大小和情节严重程度的不同,将采取不同的量刑措施。一般情况下,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当数额巨大或者存在其他严重情节时,将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当数额特别巨大或者存在其他特别严重情节时,将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诈骗罪的刑法规定及量刑标准

    我国刑法关于诈骗罪的规定及量刑标准。根据诈骗数额大小和情节严重程度,将诈骗罪分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和数额特别巨大三个层次,并对应不同的刑罚。同时,针对特定人群如残疾人、老年人等和特定场合如救灾、抢险等实施的诈骗行为,法律从严惩处。对于接近数额巨大和数

  • 公司非法集资六百万主管如何判刑

    公司非法集资六百万主管的判刑问题。主管是否涉嫌犯罪取决于其是否故意参与。若主管知情,将按非法集资的量刑标准处罚。文章还介绍了集资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和刑罚处罚,以及非法集资的主要特征和危害。非法集资扰乱金融秩序,损害群众利益和政府声誉,需严厉打击,加强监

  • 抽逃出资罪的认定要素

    抽逃出资罪的认定要素,主要涉及到本罪与虚报注册资本罪、诈骗罪、职务侵占罪以及挪用资金罪的界限。文章详细阐述了这四个方面的区别与联系,并给出了抽逃出资罪的量刑标准。

  • 卧轨自杀未遂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

    卧轨自杀未遂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寻衅滋事罪包括一系列行为,包括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因此,如果一个人实施卧轨自杀未遂并破坏了社会秩序,就可能会被视为寻衅滋事罪并受到法律的处罚。

  • 生产伪造罪未遂的严重性分析
  • 信用卡逾期会影响车贷款吗
  • 从犯量刑标准减刑多少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