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即将生效的《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的规定,以下财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而是属于夫妻一方个人的财产:
婚前财产是指在婚姻关系成立之前一方所拥有的财产。
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而获得的赔偿或补偿属于个人财产。
如果遗嘱或赠与合同明确规定某一财产只归夫妻一方所有,那么该财产属于个人财产。
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属于个人财产。
除上述情况外,还有其他应当归一方所有的财产。
对于婚姻关系期间的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可以先计算总额再进行分割。离婚时,一方应根据其拥有的公积金和住房补贴的差额给予对方补偿。
保险利益主要表现为保险金,属于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如果一方在婚后用个人财产购买房屋,那么离婚时该房屋及其自然增值都属于个人财产。
如果一方父母在子女结婚前出资购买房屋,该出资应被视为对子女一方的赠与,因此子女一方可以获得该房屋的所有权。
如果一方父母在子女已婚后出资购买不动产,并将产权登记在子女名下,那么该房屋只属于子女一方的个人财产。
无论该不动产过户发生在子女结婚前还是结婚后,只要不动产登记在出资父母一方子女的名下,都属于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如果房改房的产权登记在夫或妻一方名下,那么该房改房属于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夫妻一方在健在的一方死亡后,如果遗产已继承完毕,那么该健在一方用自己的积蓄购买的公有住房应视为个人财产。
实践中,夫妻双方可以通过约定的方式让一些财产不属于夫妻共同所有。即使没有约定,某些财产也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例如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药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这些费用主要是为了保障受害一方的生活,因此不应被分割为共同财产。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点击下方按钮咨询,或者到手心律师网咨询专业律师。
离婚案件中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相关原则。根据《婚姻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男女在财产分割中应平等对待,同时照顾子女和女方的利益。在分割财产时,应遵循有利生活和方便生活的原则,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财产权益,不得滥用权利损害他人利益。对于消耗、毁损、灭失的
分居期间的借款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的问题。根据《婚姻法》相关规定,夫妻分居期间的借款若存在共同举债的合意或共同分享了债务带来的利益,则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共同财产不足以清偿时,双方可通过协议解决或通过法院判决。
夫妻共同财产制的概念、意义、类型、历史演变及特点。我国夫妻共同财产制采用共同财产制作为法定财产制,保护夫妻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利益。夫妻共同财产包括工资、奖金、生产收益、知识产权收益等。处理共同财产时,夫妻应平等协商,如遇分割问题,法院将照顾子女和女方权
一方婚前出轨导致离婚时的财产分割问题。根据婚姻法,无过错方有权要求过错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且过错方在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上可能会受到法院少分或不分财产判决。在分割共同财产时,需遵循男女平等、照顾子女和女方利益、有利生活和方便生活等原则,同时不得滥用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