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订立 > 合同形式 > 合同形式具体是

合同形式具体是

时间:2022-09-17 浏览:1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42231
合同的形式具体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包括合同书、信件、电报等形式,而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数据电文的记载方式则视为书面形式。关于合同形式具体是的问题,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合同形式的具体要求

1. 合同形式的具体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合同的形式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包括合同书、信件、电报等形式,而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数据电文的记载方式则被视为书面形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七十条规定,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以及解决争议的方法。当事人可以参照各类合同的示范文本订立合同。

合同诈骗的表现形式

1.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勾当

行骗者为了实施诈骗目的,会持伪造的或他人的身份证件到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成立公司。然后,以公司名义招聘员工、培训员工,由员工进行诈骗。整个诈骗过程中,真正的幕后策划人通常不露面。因此,合同诈骗案件最终追究刑事责任的通常是公司的业务员或一般员工,而策划人则因为很少直接与受骗者接触,得以逃避法律制裁。以合法公司名义行骗可以减少行骗的风险,并增加行骗手段的隐蔽性。有些公司甚至连自己招聘的员工都骗,情节十分恶劣。

2. 重操旧业者多屡骗不爽

行骗者多数是具有多次行骗劣迹的老手,一旦罪行被识破,便会立即逃离。当他们认为风声不紧的时候,会再次重操旧业。由于他们对行骗手段非常熟悉,所以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迅速成立诈骗组织,实施诈骗行为。为了逃避法律惩罚,他们会吸取教训,得手后立即销声匿迹,给有关部门查办造成困难。

3. 运用见证手法骗取信任

合同诈骗公证和律师见证的形式是较为流行的法律见证形式。行骗者容易抓住这种心理,从而体现其合作项目和合同的真实性。受骗者通常认为合作项目和合同受法律保护,若对方违约,可以通过法律程序保障自己的权利。这使得受骗者完全相信行骗者,从而多次被骗走财物,有时甚至连续被骗还毫无察觉。这种方法通常在受骗者犹豫不决时使用,行骗者一旦使用这种办法,受骗者往往会相信并上当受骗。

4. 冒用他人名义实施诈骗

犯罪分子会伪造他人的身份证、单位证明等证件,并非常善于伪装,虚张声势甚至假借他人资产以显示自己的实力。他们还可能投其所好,甚至对受害单位的主管人员进行行贿,以获得信任。

5. 伪造担保票据非法获取

犯罪分子会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虚假产权证明作担保实施合同诈骗。他们可能使用高科技手段伪造此类票据,使其看起来非常真实,或者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这些票据,以避免被察觉。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点击下方按钮咨询,或者到手心律师网咨询专业律师。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工作3年未签订劳动合同后辞职可以申请补偿金吗

    未签订劳动合同后辞职是否可以申请补偿金的问题。依据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辞职时可以申请经济补偿金,用人单位需支付二倍工资。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如何签订劳动合同,包括检查企业是否合法注册、确保劳动者与企业地位平等、使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

  • 车祸私了口头协议的法律效力

    口头协议的法律效力及其适用范围。虽然口头协议在某些情况下是有效的,但它们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容易被否认或无法证明其存在。对于某些类型的合同,法律要求必须采用书面形式签订。口头协议适用于法律没有规定必须采用书面合同的情况,但对于必须采用书面形式的合同类型

  • 股东以厂房入股合作协议范文

    甲方和乙方等联营单位共同出资建立公司的合作协议。协议内容包括联营宗旨、项目和范围,联营企业的名称、地址和核算方式,联合出资方式、数额和投资期限,联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利润分配和风险承担等条款。甲方以厂房等资产作为投资,明确投资金额和折旧率。双方按

  • 口头约定合同的效力及其适用范围

    口头约定合同的效力及其适用范围。口头合同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不要求特定形式,因此在当事人未约定或法律未规定特定形式的情况下,口头形式合同是有效的。但其在涉及不动产转让、涉外合同及大额交易时不宜采用,否则在纠纷发生时难以取证。口头合同的效力认定需满足

  • 购方与销方合同签订注意事项
  • 合同签订能否使用电子传真?
  • 父母离婚房产如何留给孩子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