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律、行政法规对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有明确规定的,适用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1)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
(3)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4)侵权人的获利情况;
(5)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
(6)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 【精神损害赔偿】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1、精神损害是民事主体因其人身权利受到不法侵害,使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损害或遭到精神痛苦的客观事实状态。简言之,就是对民事主体精神利益的损害。对受害人来说,精神损害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精神痛苦,二是精神利益丧失或减损。
2、当侵权行为侵害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等物质性人格权时,给权利主体以生理上的损害,同时使其在精神上产生痛苦。
3、这种损害具体表现为受害人精神的非正常状态,如气愤、暴躁、好斗、恐惧、焦虑、忧郁、沮丧、自卑、羞愧、悲伤、抑郁、烦恼、绝望等不良情感。精神利益丧失或减损,是指民事主体维护其人格利益、身份利益的活动受到破坏,因而导致其人格利益、身份利益受到损害。如人格尊严损害、配偶身份利益损害和荣誉利益损。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它问题可以点击下方按钮咨询,或者到手心律师网咨询专业律师。
环境侵害中的精神损害问题,包括其定义、赔偿方式和确定赔偿的因素。文章指出精神损害包括愤怒、恐惧等情绪,赔偿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等。确定赔偿时,应综合考虑侵害人及受害人的各种因素。尽管我国在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的法律法规较少,但随着法治建设
侮辱罪中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根据相关规定,被侮辱罪的被害人可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等因素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当侵权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时,法院可判决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数额的确定涉及多个因素,如侵权人的过错程度、行为方式、造
名誉损害赔偿的数额标准和名誉侵权抗辩事由。根据相关规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涉及侵权人的过错程度、行为后果等因素;而名誉侵权抗辩事由则包括正当评论、合法行为和受害人同意等情况。
行政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当行政机关等侵犯受害人的人身权并造成严重后果时,受害人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赔偿义务机关需采取措施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并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