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外商投资企业 > 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 次贷危机不可怕 外商直接投资方向正确

次贷危机不可怕 外商直接投资方向正确

时间:2024-06-16 浏览: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4493
中国已经连续10多年蝉联发展中国家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最大东道国,目前社会上对外商直接投资多有抨击。实事求是地说,30年来,外资对中国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影响有好有坏。好的一方面主要是弥补了我们的资本和外汇缺口,打开了国人眼界,引领了学习西方的潮流,接受了更多的商业意识、效率意识。坏的一方面有以下几点:血汗工厂和环境破坏;部分产业被外资垄断;腐朽生活方式卷土重来;盲目**思维泛滥;腐败和**利益集团形成并壮大。作为一个强烈的经济民族主义者,我对外资的上述负面作用高度警惕;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利用外资、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我国利用外资主导方式均有其历史必然性,我们所要做的不应该是反对利用外资,而是要善于驾驭外资。

中国对外经贸的开放态度

新中国的开放态度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需要利用外资为自己的经济建设所用。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在为红色根据地生存而战之际,以及在逐鹿中原大局已定、以胜利者的姿态准备着手建设这个国家时,对对外经贸都持有开放态度。他们希望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尽可能广泛地利用国内外资源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他们反对的是在不平等基础上的外国商品和外资控制,但支持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利用外资。从毛泽东1936年与斯-诺的谈话,到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的“工业问题”一节中毛泽东同志就引进外资专门作的一段论述,都体现出了这一点。

改革开放前的低开放度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济开放度较低,并不符合我国意愿,而是**集团、国民党军队和后来苏联集团封锁所致。但即使在1950年代遭受西方重重封锁之时,除了较大规模利用苏联贷款以及与苏联东欧国家建立数家合资公司之外,我国领导层仍力图利用西方资本。1960年代初至1970年代末,我国利用出口信贷和延期付款方式从日本和西欧国家引进冶金、石化、机械、电子、轻工等技术设备,共签订合同300多项,成交金额100多亿美元。

利用外资方式的变化

外资企业的特殊地位

由于旧中国的外资企业是在昔日丧权辱国条约的“原罪”下问世和发展的,普遍享有治外法权和市场垄断权力,甚至深深卷入中国国内政治,令国民痛心疾首。加之当时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程度远远不如今日,新中国问世之初,利用外资的重心必然转向借用贷款。

外债为主的发展道路

当中苏交恶、**晓夫逼债给当时中国的经济困难雪上加霜之后,受到深刻教训的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历史背景下选择了“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发展道路,并实施多年。改革开放以来,延续了此前利用外资以外债为主的历史惯性,加之受限于管理经验和能力,在1991年之前,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式一直以外债为主,包括外国政府和进出口银行信贷、国际多边经济组织信贷等官方、半官方信贷,也包括商业性贷款和债券融资。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财政部发布文号:财会[2002]1017号

    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外商投资企业验资审验程序的相关通知。通知中详细说明了注册会计师在执行验资业务时对外方出资的审验方法及程序,包括外币出资、实物出资等情况的审验。同时,也要求外汇指定银行配合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并在规定时间内回函。外汇局则负责审核外方出资情

  • 企业注册资金要求

    中国企业注册时的资金要求,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额,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的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的比例规定。文章还提到了出资期限的规定,包括首次出资额和剩余出资的缴纳时间限制。这些内容对于想要在中国注册公司的企业和投资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 外商独资企业设立许可办理流程

    外商独资企业设立许可的办理流程。申请人需通过网上平台申请并在市外经贸局办事大厅提交材料。流程包括申请、受理、审核审批、审批、报省外经贸厅发证核准和办结。申请人需符合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规定,并提供一系列相关材料。房地产项目还需提供额外文件。

  • 山东枣庄市地税局市中分局优化税收管理服务,提升办税效能

    山东枣庄市地税局市中分局如何优化税收管理服务,提升办税效能。通过打造“全职能”服务窗口,开展“跟进式”政策解读和加强宣传,提供“换位型”告知服务,实施“人本化”预约服务等方式,降低纳税人办税负担,提高办税效率,受到广泛好评。实现了税收管理质效和纳税人

  • 增资扩股的注意事项
  • 融资租赁公司申办条件有哪些
  • 担保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些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